《美术观察》李一君曾对我说:《美术报》记录了当代美术的方方面面,相当于一部美术史。研究当代美术,《美术报》是极好的资料。我当初听了并不在意,觉得这是他鼓励同行朋友的客气话。最近遇到一件事,让我感到他的话确实不无道理。
今年我受一家国家级出版社组稿,撰写一部反映当代美术30年历程的著作,作为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的重点图书。文字稿大致完成之后,我准备做一个当代美术30年的大事记,作为全书的附录。记得《美术报》连续几年做过年度盘点、大事记,因此,花了几天时间,把《美术报》自从1993年10月创刊至今的40本合订本从头至尾翻阅了一遍,结果发现,不但对修订大事记非常有帮助,而且新发现许多线索、材料,对补充、删改整部书稿也很有益处。说句惭愧的话,尽管我已经在《美术报》工作12年,但如此系统、认真、全面地阅读《美术报》,还是第一次。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这一番浏览、阅读,对《美术报》忽然有了新的认识。
《美术报》向来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见长,编辑同仁们都以此为努力目标,尽量站在比较高的位置,把目光投向整个美术界,努力把美术界的重大事项采入自己的笔下。这项工作在做的时候,好像只是日常事务,但是时间长了,日积月累,其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让人感到:阅读《美术报》的合订本,宛若阅读一部当代美术史。历年的重大展览、重大活动、重大争论、重大作品,都可以从中找到资料或者线索。一幕幕已经过去的情景,奔来眼底,恍如昨日。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新闻属于“易碎品”,但是,由于美术的特殊性,以及美术报纸的稀缺性,没有想到《美术报》的合订本对从事美术史论研究的人来说,却可以成为“珍藏品”,具有长久的史料价值。
当然,从这一要求来看,15年来的《美术报》缺憾也不少。当现在回过头去阅读当年的报纸,发现一些差错,或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时候,我想,如果当初不仅仅把办报作为“新闻”,作为“易碎品”,而是作为“修史”,作为为当代美术立传、写照,那样的话,对自己的要求便会更高、更严一些,视野将会更广,思考将会更加深入,质量也会更理想一些。
《美术报》已经走过了15年历程,我有幸和她结伴同行12年,深感是一种缘分。不管以往作为管理者,还是如今作为责任编辑,都对《美术报》怀有感恩之情,因为有了《美术报》,才使得我与美术界有了一份不解之缘。面对案头上小山般的资料和基本杀青的《当代美术三十年》,我不禁感慨万千。如果不是在《美术报》工作12年的积累,不是《美术报》同仁们的支持和帮助,我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不管这部书写得如何,能够聊以自慰的是,毕竟我是在用自己的视角去审视当代美术30年,为30年美术书写历史。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是新闻界老前辈的信条。用书写历史的眼光、气度、胸襟来办专业报纸,则是《美术报》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承担的使命。有感于此,在《美术报》创刊15周年之际,我借用司马迁《屈原贾谊列传》中“正道直行”四字,书成条幅,作为自勉,又即兴写下几句感想,借以和同仁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