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8版:阅读
3  4  
PDF 版
· 《思嘉室集》自序
· 《初果集》
· 砚者自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砚者自言
  徽州是歙砚的故乡,这里有丰富的砚材资源及大量的传世古砚可供观摩研究。在进行实物对比和文字整理的同时,砚藏进行大量的古砚临制工作,目的在于体会前人作品的深层内涵、汲取古人的制砚经验,从而探研古人这一特定形式的审美理念,以提高对传统砚文化精神内在的认识。

  从目前出土的文房用具来看,汉时期的砚多用研石压磨墨丸研磨,这个时期的砚面平整,尚无墨池,一般称为研磨器。魏晋至唐时,多足砚、圆辟雍形、凤字形、箕形等砚式为当时的主流,从留存的资料看多为石制、陶制、瓷制等。

  唐代,虢州、绛州、青州等地的澄泥砚在早期陶砚的制作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其质地细润,益于发墨,色彩丰富古雅,得到时人的青睐。同时,各地的石材相继被使用,其中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最为著名。

  红丝砚产于青州,其石质坚润,色纹华丽,为当时所重,但因红丝石材产量过于稀少,后期流传不广。

  端砚产于端州,石多为紫色,质温润,发墨不损毫,其特有的天然色泽及石纹极具观赏性,故自唐初问世以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洮河石产于甘肃临洮,石多呈黄绿色,色美质优。其砚材产于洮河深水处,开采不易,产量很少。

  歙砚产于歙州,砚石坚润发墨,瓜肤榖里,与端砚并重于世。宋代唐积《歙州砚谱》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歙砚的开采年代,其中开采最早的是眉子坑:“眉子坑在罗纹山,开元中发,属程于地。从溪下至取石处九丈五尺,其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无土相杂。”2001年秋,在龙尾砚山大规模翻挖砚石的过程中,发现了眉子石古坑道,其位置大小与《歙州砚谱》中记载的完全吻合,被确认为唐代眉子石古坑道。此次翻挖中出土了少量精美的唐坑眉子古遗石,其质地及纹理特征与赵希鹄《洞天清录》之《古砚辨》中所描述的旧坑眉子一致:“旧坑……青黑色,纹细而质润如玉……眉子如甲痕或如蚕大。”本书图一《唐牡丹歙砚》质地青莹细润,湿水时可见细眉子纹,是目前较为难得的可供研究唐开元眉子坑的古砚实物。

  南唐时,官方在歙州设置砚务官,制官砚——宋代罗愿编纂的《新安志》载:“南唐元宗,歙守献砚,荐工李少微,擢砚官。”——是歙砚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当时文风鼎盛,皇室贵族及文人士大夫对文房用具的雅爱和重视对歙砚文化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制砚水平得到了发展,砚式由此得到了丰富,同时也为歙州地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砚工,《歙州砚谱》中载有周姓、刘姓、朱姓、戴姓、方姓、汪姓、胡姓等制砚家族,本书收集的部分砚上留有这些制砚家族的款识。北宋延续五代的传统,一些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与审美趣味的文人对歙砚的喜爱及参与制作——宋代米芾《砚史》中云:“余尝恶歙样俗者,几刊改十余砚……”——给予歙砚更丰富的精神和道德内涵,使歙砚愈具有“仕”的风韵,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新起点。北宋的歙砚从使用功能到审美意识都达到了巅峰。

  南宋在继承和保留前代固有的砚式的同时,由于审美情趣的拓展,砚的造型显示出比北宋更多的人情趣味和更丰富的外观变化,出现了许多精巧细腻的写生砚。

  明代及清早期,随着各种题材和纹饰的广泛入砚,以及镌诗题铭的风气盛行,砚雕形式、技法与审美趣味更加自由多样,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给砚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雕刻技法的多样也带来对富丽繁琐式样的过分追求,清中后期,民俗文化意识的不断渗入使砚的审美品格逐步趋于世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阅读 00028 砚者自言 2009-4-18 美术报000282009-04-18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