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一个清明澄澈的世界
唐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展现了一个清明澄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管是月生还是月落,不管是春江还是海潮。诗人以“月”为中心,写了初生海上的月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等,更写了那不一样月光下的海潮、芳甸、花林、玉户、落花。在春、江、花、月、夜的这个世界里有着天人合一的皎洁与明静。那江水绕着开满鲜花的春之原野,月光又洒满花林,洒满沙汀。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洁净、清明、空灵。这是一幅春江月夜的图画,这是一个洁白幽雅的境界。
在如此良辰美景下,一方面是诗人自己。面对如画的江山,诗人的热爱之情,尤如江涛海潮般的澎湃,又如明月般的柔美、妇人般的缠绵。诗人在前半部分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五光十色的万物全被皎洁的月光所浸染,显得格外地宁静。于是诗人把视线聚焦到了这一轮明月上来,“皎皎空中孤月轮”。这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但多半是感慨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诗人在哲理上的探求犹如屈原式的天问,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此化出。诗人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悟到一种欣慰,所以全诗的基调凄婉而不哀伤,表现出在永恒自然面前的深沉思索。伤感而不颓废,具有深沉婉转的情思与浩瀚幽邃的境界,也正如英国诗人沃兹华斯所说,“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却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是“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好诗。
另一方面是思妇。对远方的游子自然逗引出一种相思两地闲愁。浓浓的离别相思在这样的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像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所以诗人着力描绘了思妇形象中的一位。“青枫浦上不胜愁”,那长满青枫的渡口,承载不了相思之愁。用“青枫”喻愁从屈原开始。《楚辞,招魂》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历来作为送别之地而牵动着离人的愁怀。江淹在《别赋》里就有过这样的感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而在如此静谧的月夜,思妇游子内心更会撩上一抹愁绪。“月”,本就是思念的载体,尤其在离人心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如此空灵的外在环境下,只有一轮孤月笼罩着思妇,也可以说思妇已被愁情包裹着,再加上枫生浦上,就更惹人感伤了,最后以“不胜愁”点明离情。这是第一次把愁写得有重量,后人继承了这种写法。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董西厢的“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王西厢的“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等等。
再者,对那可爱的月光作了更为细致地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此处化用了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徘徊”二字极为传神,把月拟人化了。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思妇解愁,替思妇排忧。当然写月光“徘徊”实为写思妇“徘徊”。她之所以感到月光在“徘徊”,正是由于她自己孤单寂寞,心绪不宁,为相思所缠绕,也像这月光一样“徘徊”不定。“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卷”一“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光,可是月光“卷不去”却“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又何止是月光呀?“卷不去”、“拂还来”的还有思妇内心对游子的无尽思念。那徘徊楼上的明月,尤如她排解不开的相思之情。青枫浦上,玉户楼上,思妇苦思其夫。卷帘、捣衣,思妇痴念其夫。睡里、梦里又何时停止了对夫君的思念。那痴心的幻想、那埋怨鱼雁的情怀,像江水中的落叶那样激荡、像落叶对花木的依恋,这种情怀如何不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思妇的感情:“此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是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