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1版:副刊

老北京的如烟往事

  数百年来,北京一直是帝王将相熙来攘往,才子佳人趋之若鹜的所在。

  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满族人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康熙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勇武、强悍的骑手加射手,所以,他身边的侍卫也应该是一流的角色。这样看来,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黯淡了许多。

  辜鸿铭留在世人心目中的“遗老”形象是以北京为背景的。但他与北京的渊源却发生在他50岁以后,此时,他已经是个狂狷不逊、行为怪异的小老头了。在民初的北京街头,他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回头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更奇的是他的一套奇谈怪论,对西方文明鞭辟入里的批判,反倒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洋人们引为高见;那些令人侧目而视的奇行,更令国人将其当作怪物。辜鸿铭对于北京,对于那个新旧交替、中西交汇的时代,却是一种文化上的“板块碰撞”现象,碰撞出的,是一座绝尘仰止的高山。

  张恨水与北京的渊源最深。张虽是南人,在全国走红,却在北京起家,也依傍北京读者对《啼笑姻缘》的认可,所以张恨水对北京感情极深。他曾说:“北平是以人为的建筑,与悠久时间的习尚,成了一个令人留恋的都市。所以居北平越久的人,越不忍离开。”从《春明外史》初露锋芒到《金粉世家》的大红大紫,再到1930年《啼笑姻缘》推出,张恨水在小说界的声誉已无可复加,1931年便可称为“张恨水年”。时移事往,张恨水,全国读者深为爱戴,受欢迎的程度持续十年而不坠。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她一直以才貌双全而闻名。由于徐志摩的文学引领,她写得一手音韵极美的新诗,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的第一流文化学者,而她就是一个高级文化沙龙的女主人。

  徐志摩与北京的渊源也相当深厚,曾两度在北京大学任教。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大,在人文科学的领域上崇尚独立的精神,葆有自由的校风。徐志摩一方面受到北大自由民主的风气的熏陶,一方面也和胡适一道,带给北大文学思想上进一步的解放与启发。

  此刻,当我们穿越云烟雾锁的历史长空,凝望他们的故事时会发现,虽然很多的人与事,都已经沉落在历史的深处,但他们依旧鲜活,并未失掉固有的光泽;能在百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给我们以更为本真和更为理性的观感。


美术报 副刊 00041 老北京的如烟往事 2010-07-10 nw.D1000FFN_20100710_9-00041 2 2010年07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