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9版:展事

文章导航

评论

学院艺术与学院外现场

顾丞峰

  此次展览名为“交融”,分3个板块,即“学院与传承”、“当代与新锐”和“方山艺术家”,大体上可以说是对南京当下油画整体现状总览。

  3个板块的划分虽然是依画家们所处的不同环境,但“学院”、“当代”与“方山”3个概念其实并不太构成对应。如果说“学院”是标明身份的话,那么“当代”主要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判断;而“方山”只是一个空间概念。在这个名单中,有些人身份兼有两者,甚至兼有三者,比如毛焰,他的作品堪称学院派的经典,也是当代艺术的老红人,同时在方山也有画室,于是身跨三重,兼而有之,可见分类之难,也可见当代艺术的辐射无处不在。

  其次,“方山”并不意味着院外,方山有工作室的画家约三分之一的人本身就在学院任教,并非在学院不能画他们想画的画,仅仅是方山的空间更大,更有人气聚集。作为艺术区,那里当然更平等,不论教育背景出身如何,每个有志艺术的人都可以在那里作艺术,同时寻找机会,仅此而已。

  再有,“当代”虽然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并不与“学院”构成两极,而且“当代”在当今有一种泛化的倾向,什么是“泛化”?当代艺术脱胎于现代艺术,但却远比现代艺术庞杂——如果说现代艺术的要点主要有观念批判和形式变革,那么当代艺术则在此之外又掺入不少与当下社会现实同步、价值模糊的东西,就是说其展示性已经大于其批判性。如果一定要追究的话,那么“当代”的含义更多还是与“传统”的概念形成两极,学院承担了延续传统的主要任务,无论是古典传统还是近现代传统,但这并不妨碍学院也可以在“当代”方面有所建树。

  这样我们就又回到展览的主题——“交融”,交融正是当下艺术界不同圈子间的一种状态,这甚至很符合后现代文化的混杂、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交融状态是对应所有参与展览的艺术家而言的,但切记,每个艺术家永远是单独的个体,每个人作品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个人艺术成就的高下,在交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才是此次展览的最终目的,我以为。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展事 00049 学院艺术与学院外现场 2014-05-10 美术报2014-05-1000009 2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