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9版:展事

文章导航

评论

艺术园区与文化产业

彭锋

  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形成艺术园区,这种现象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北京圆明园画家村。由艺术园区带动文化产业,则是2000年之后的798艺术区。艺术区与文化产业发展,西方比中国要早半个世纪。比如,纽约苏荷与北京的798比较类似。苏荷的发展轨迹,为我们了解中国艺术区的发展现状、预测它们的发展方向,可以提供某些借鉴。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成了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聚集区。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国,格林威治村的房价飞涨,超过了多数艺术家的承受能力。在格林威治村南边的苏荷,以其大空间和低租金而吸引了艺术家的关注。苏荷本来是纽约的轻型加工业基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纽约的轻型加工业急剧衰退,工厂或倒闭或撤离。厂房未经隔断的高大空间,适应了追求大画幅的美国艺术家的要求。于是,在苏荷形成了艺术家工作室不断侵蚀厂房的格局。但是,让苏荷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园区,并不是艺术家的集聚,而是画廊的集聚。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艺术家挤走了工厂之后,商业画廊又挤走了艺术家。从70年代开始,画廊陆续进驻苏荷,到了80年代末,苏荷拥有超过200家画廊,成为全球最大的画廊聚集区。大批画廊的集聚,不仅带来了艺术品交易的直线上升,而且让苏荷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参观苏荷的画廊,成为有闲阶层的必选项目,进而带动大批中产阶级和海外游客附庸风雅前去游览。但是,苏荷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随着苏荷名声与日俱增,房租也扶摇直上,商业画廊步艺术家的后尘,逐渐退出苏荷,转战切尔西,代之而起的是时装、化妆品和奢侈品牌的进驻。苏荷与艺术渐行渐远,由艺术园区演变成了文化产业或者创意产业园区。

  苏荷的发展轨迹显示,艺术成了连接老旧工业与时尚消费的纽带。旧的工业或者旧的生活方式的淘汰,留下廉价而开阔的空间,成为艺术家的理想乐园。随后的进程是艺术家取代工人,画商取代艺术家,企业家取代画商。在北京的798,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同样的轨迹。90年代老旧军工企业的倒闭,为艺术家提供了理想的工作室。艺术家带来了画廊和人气,为大的奢侈品牌的进驻准备了条件。

  但是,不是所有旧工业园区都能成功地转型为文化产业园区。工厂的大空间只是一个基础条件。如果没有格林威治聚集的文人和艺术家,苏荷的工厂就不会有艺术家进驻,后面的故事也就无法接着讲下去了。同样,如果没有圆明园画家村聚集的艺术家,如果没有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较大的师生队伍,798也不可能演变为今天的局面。

  纽约苏荷和北京798也许可以提供借鉴,但不应该成为限制。苏荷和798的模式,不是唯一的。在柏林、伦敦、巴黎、上海、成都等地,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他的模式。与苏荷和798的自然生长不同,方山文化创意园区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这是方山文化创意园区的优势。有了政府的扶植,方山文化创意园区就有可能后来居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展事 00049 艺术园区与文化产业 2014-05-10 美术报2014-05-1000010 2 2014年05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