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评论

学人

郭因:美学应走出书斋 走向生活

  采访时,恰逢被列入安徽省文化强省基金资助项目,5卷本《郭因美学选集》由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和黄山书社合作推出,正式亮相。选集除收录了《艺廊思絮》、《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等经典著作,还收录了十年浩劫中秘密写作的《关于真善美的沉思刻痕》和未曾问世的《朱光潜评传》以及文艺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诸多方面的精彩篇章……这是一位90岁美学大家的跨世纪文集,凝聚了他一生的阅历与思考。青年时的锐敏,壮年时的深刻,晚年时的彻悟,尽在其中。《郭因美学选集》的出版,标志着郭因的美学思想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与总结。这套书,将为郭因美学思想研究者们提供较为完整的依据,也是值得关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海内外人士一读的典藏性文本。以这套书为背景,我与郭老多次聊人生聊写作聊书画聊艺术,谈话中,已届90高龄的郭老不时闪耀着有如他80多岁时漂流黄河、“冲浪”沙漠那种兴奋的目光。

  美术报:郭老师最近在做什么?

  郭因:搞家务,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伴。读点书,思考点问题。写写字、作点画,参加点文化活动,也偶尔写点东西。还为正在出版的约500万字的《郭因文存》做点自己该做的事。

  美术报:您是如何走上美学研究之路的?

  郭因:从搞点文艺评论,到搞点文艺史论,然后相当自然地走上了美学研究之路。我在虚龄33岁以前曾整理出两本书稿,一本是史论集,一本是杂文集,并已被省人民出版社列入出版计划。一反右,我和出版社那位责任编辑都被打成右派送去劳教,到我俩都平反时,书稿已不知下落。我在劳教期间写的20多万字的《美学散论》,“文革”中被抄走,一直没找回。因此,我第一部出版的书稿就是被抄走但却找了回来的《艺廊思絮》。

  由于我最关心的是历史发展大趋势、人类命运、世界前景,因此,我终于搞起了大文化、大美学、绿色文化、绿色美学。

  美术报:您曾撰写了《艺廊思絮》《中国绘画美学史稿》等大量美学、美术史研究方面的著作,并且很多文字是完成于那些最无法做学问的年月,那么一直以来,支撑您从事写作的初衷是什么?

  郭因:写点自己所思所想的东西,力求这种东西对人类社会有点用处。我总想不使光阴虚度,努力求知,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使自己日益接近真善美。

  美术报:您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跋涉在美学研究之路上,成果丰硕,尤其开创和倡导的绿色文化和绿色美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尝试着把美学运用于整个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和人的现实生活,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那么对美学等人文学科对人类生活改变所起到的作用,您是怎样理解的?

  郭因:人文学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雨果说得好:“思想可以使地狱变为天堂,也可使天堂变成地狱。”思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未必能立竿见影,但一定会滴水穿石。

  美术报:您提出的追求三大和谐、美化两个世界的绿色理念,在我们看来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如果要对这种前瞻性追根溯源的话,您认为是什么?

  郭因:我的绿色理论的形成,和我与生俱来的总爱“非非”而“求是”的秉性有关,和中西文化对我的滋养有关,更和我一生的经历有关。而我的观点之所以能公之于世,就得感谢“十年浩劫”之后国家的大气候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美术报:您倡导绿色文化和绿色美学,是用美学的观点对人类社会模式进行一种整体设计,是一幅如何建立和谐美好世界的蓝图。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思想难能可贵,您还曾到基层做出了试点调研报告,也曾经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还曾打算在您居住的琥珀山庄搞一个绿色社区和谐社区的试点,您觉得这种社会模式构建起来的难度在哪里?

  郭因:难度在全人类缺乏足够的由衷共识及随之而来的真诚合作。构建和谐世界,甚至只是想构建一个和谐社区,只靠少数先知先觉者的呼吁和行动都是很难完满实现的。很可能,一个三和两美的人类社会只有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才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全面实现。但是全人类都一直向这个目标去作多种努力还是十分必要的。媒体近日报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9届大会发表的最新报告说,今天的宇宙能量只有20亿年前的一半,宇宙正在缓慢死亡。我很希望,一个三和两美的世界千万不要在宇宙死亡之前尚未实现。

  美术报:您是什么时候拿起毛笔开始书画创作的?这对您的美术评论有无影响?

  郭因:我小时候也临过字帖,也临摹过前人的画作,以后也偶尔写写画画。真正正儿八经地较多地写字作画是在我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出版和《安徽文化通览简编》完稿之后,也就是实龄87岁以后。

  我写字只是写所谓“郭体行书”,作画都是画些简笔山水小品,也画画兰花及其它。我写字比作画多,因为写字比较方便。我的写字作画,只是弄笔自娱,有如别人的唱歌和钓鱼。87岁后,写字作画多一点,主要是因为视力、脑力、精力都在全面衰退,已不能再多看书多写东西了。

  自己也写写画画之后,我深觉书画创作不易,因而对书画家的评论会宽容很多,常常是少挑剔多赞扬了。但我仍然希望以绘画为专业的画家,作画既非为了自娱,也非为了名利,而应努力使自己的画作有助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美术报:我一进门就看见您书房门顶挂有一块横匾,匾上有您请赖少其先生写的“非非斋”三个字,其中有什么寓意吗?

  郭因:我曾写过一篇《非非斋释义》,用以回答人们曾提出的这个问题。简明地说,“非非”也就是“求是”,也就是勉励自己对于世事永远努力究明真相与追求真理。

  美术报:20世纪后期出现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不乏以审丑为时尚的另类视觉形态,对当前美术创作中存在的某些以丑为美的创作倾向,您有怎样的看法?

  郭因:人类追求的总是真善美,而不会是假恶丑。但在审美活动中,少不了要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对美、丑进行审视观察和辨别,因此审美活动同时也是审丑活动。有人搞艺术创作以丑为美,这和他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有很大关系。有的在艺术创作的进程中,也许会有这样一个阶段,我们不妨宽容对待。

  美术报:您认为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要求?

  郭因:作为造型艺术,最好是兼具客体的形神美,主体的情思美和技巧美、形式美。

  美术报:在“大师”满天飞的当下,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坚守显得特别重要,怎样看待书画家的寂寞之道?

  郭因:书画家必须经常寂寞,而不是经常跑场子。一个书画家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和他寂寞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的。

  美术报:明清以来的中国艺坛上,皖籍艺术家明星璀璨,以程邃、渐江、戴本孝等新安画派画家为代表,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画家的绘画创作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那么对当代安徽画坛您是怎样看待和评价的?

  郭因:历史上成就大的艺术家往往是长期寂寞的。当代安徽画坛上的人,在历史上最能站得住的人,很可能也是寂寞的时间最长的人。但当然,他寂寞时是总在用功而不是总在睡觉。而用功不仅要用功于提高专业水平,更得用功于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艺术创作毕竟是一个艺术家综合素质的自然流露,而并非单纯的技巧演示。安徽画坛有不少优秀书画家,还有更多的极有潜力的中青年画家,但我希望都能“游心于寂寞”、“叩寂寞以求音”,多多在广泛吸收营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文化气息。

  美术报:您已年届90,平时有哪些养生方式?今后还打算在学术研究著书立说方面有新的作为吗?

  郭因:我信奉陶渊明的主张:“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和周谷城一样,他的养生之道是不讲养生之道。我总觉得,人是自然之子,还该一切顺其自然。

  和不少同龄人相比,我的身体还算好的,但毕竟一天比一天衰弱了。我原打算再搞这样几部书:《中国绘画技法理论发展史》、别开生面的《中国绘画史》、《中国和谐文化史》、《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协同共享社会、和谐地球村的构建》。如果有若干有志于此的年青人与我合作,或可一试。但只靠自己一个人,已怯于动手了。第一、第二部书已拟出详细提纲,这两份提纲就只好先收在将要出版的12卷的《郭因文存》里面。我更想搞一个实践绿色理论的或大或小的试点。如果有一地方当局支持,并有一些绿色志愿者参与,我尽管已经年老力衰,也还愿意投身其中,发挥自己一点微光微热的。


美术报 评论 00012 郭因:美学应走出书斋 走向生活 2015-10-31 4052909 2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