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评论

观点

中国画创作需首要解决“以书入画”问题

  “书画同源、同法”,古人多有论及。“同源”是宋代苏东坡有意无意地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来分析书与画的关系。而“同法”是从书法与绘画技术表现形式上去观察的。元代书画家赵松雪题《枯木竹石图》曾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今人除去那些极少数固守传统、具有文化品格的艺术家之外,很多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无知的。有人在口头上喊得比古人还要响亮,而在创作实践中却忽略不及。综观时下的中国画创作,大都没有解决“以书入画”的问题。姑且不论书画的线条、笔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就连最基本的款识题写都不会。题款的位置、字体、内容,乱七八糟,不堪入目。有的见空就题,使作品压抑、堵气;有的字体过大过实,抢画、伤画;有的内容粗俗,令人作呕;有的甚至不敢题款,只是钤上一两方印章了事,创作态度很不严谨。至于书卷气息、笔墨精神更是无从谈起。这种既无笔墨精神,又无情感诉求,更无文化含量的中国画创作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我认为中国画创作,尤其文人写意画首先要解决的是“以书入画”的问题。这问题不解决,画一辈子也画不出来,这是由中国画艺术本体所决定的。近人胡小石曾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富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即需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清代画家李瑞清以《散氏盘》的笔调写老树枯枝,使画作斑驳陆离,有高古之气;吴昌硕以《石鼓文》线条化度梅兰竹菊,终成一代花鸟画大师;黄宾虹以《毛公鼎》颜鲁公行草之笔力,关照山水物象,成为至今无人逾越的山水画艺术高峰。

  中国画最难得的是书卷气息和文人风采。书卷气息看不见,也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它确实能够让人感受到。有书卷气,画便雅,格便高,作品便耐人寻味。文人风采,不是装出来的,是文人气质内涵的自然流露,是学养,性情、品格的外化。作品中的这两种气息都源于书法,源于修养。不学书法,不能以书入画,焉能得之。故书法是中国画人无法绕过的一个大关,此关不过,难入中国画之堂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其次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许好成,北京荣宝斋画院特聘专家)


美术报 评论 00012 中国画创作需首要解决“以书入画”问题 2015-10-31 4052928 2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