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尽头中寻找空间的绵延 在空间交错中体悟时间的重量
《尘与路》的创作故事
文/余旭鸿(杭州)
此刻,我们站在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大唐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上,眼见为实的是关于“丝绸之路”中“路”的物质实存,而非抽象的文化记忆。这片盛唐时期的路面,路基填石子后经夯打极为坚硬,路面为16-18米,顺城车马道为14米,在路面上车辙交错密集,宽度约为1.3米,最深处约为18-20厘米,可见作为对外国际贸易中心的西市交通的繁忙盛况。
距西安6000余公里外亚洲西部的耶路撒冷,是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处,这是古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3年前的今天,我作为特邀艺术家随浙江卫视“艺术:北纬30度”纪录片摄制团队,赴耶路撒冷考察创作。
在此,我们看到了“罗马贵妇竞罗绮”中昂贵的丝绸就是从长安的大唐西市出发,在耶路撒冷的西墙前面穿过来到亚平宁半岛;看到了阿拉伯人运用从中国传入的造纸术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的思想,它们正是通过丝绸之路,经过耶路撒冷重返欧洲大陆。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耶路撒冷和长安的牵连与亲近,它们共同经历了来自东西方人们的熙熙攘攘。
丝绸之路的繁荣是双向的文化馈赠。《尘与路》,是关于“路”本身的在场,关注“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现实,切近丝绸之路起点长安与交汇点耶路撒冷的多层追问,是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
路之关键在于行走。在展厅现场,在大唐西市丝绸之路原点经多媒介拓印的“路”正在脚下,丝路的尘土留印在用中国传统手法现场拓印的耶路撒冷的“路”上,我们可以在上面行走,感受到路的独特光芒。
作品还包括一组彼此对话的绘画“光影剧场”:作为历史见证物的图书的影像投映于耶路撒冷大卫塔的建筑群上的光影,与丝路另一端的生活现实交叠于大唐西市遗址的光影,互为境域与亮点。它是记忆与现实的附体,是对话与共生的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