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萃
居安思危,警惕博物馆“空心化”
文/宋向光(北京)
博物馆“空心化”是博物馆基础业务落后于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服务的状况,是博物馆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博物馆收藏单一化,即博物馆收藏仍以文物为主,缺乏反映知识建构、区域发展、民众生活的系统收藏。
博物馆基础性业务活动后继乏力,长此以往,其对博物馆社会形象、发展战略、社会公信力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显现。没有定位清晰的系统收藏,博物馆将失去特色,展陈、教育等业务活动将失去实物藏品的支撑。缺乏基于博物馆收藏的研究,博物馆的业务活动只能是单一视角、肤浅层面的苍白描述,博物馆沦为“陈列馆”。博物馆研究的缺失,也会造成博物馆展陈、教育活动权威性的降低,影响博物馆的社会公信力。
造成博物馆“空心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最主要的应该是博物馆发展环境与博物馆发展理念的偏差,当前的博物馆定位、任务、业务流程、业务标准等主观认识落后于博物馆事业发展及社会公众的需求。此外,博物馆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有一定影响,如博物馆基础业务的外包,一些博物馆的展陈项目交由社会组织承办制作,导致博物馆业务人员藏品研究与展陈设计制作的联系被割裂,博物馆研究成果只能以专业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而不能以博物馆展陈教育的形式呈现;又如一些博物馆服务项目委托社会化劳务企业承担,特别是博物馆一线服务工作人员多为非专业人士,博物馆业务人员与观众直接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不能直接听取观众的心声,不能理解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造成博物馆展陈教育安于现状、自说自话。
系统完善的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是博物馆发展的不竭之源,是推动博物馆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是保持博物馆活力的发动机。最具特色的博物馆研究是基于收藏实物的研究工作,首要任务是确保藏品的真实性,即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实物样本的真实可靠,在不同学术研究“语境”中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描述、解释和解读,将获得的相关信息与特定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并以藏品为枢纽,对相关学科进行综合性研究。此外,博物馆研究还应研究藏品在各项博物馆业务中的应用。
选自2015年12月8日《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