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藏品补齐“身份证”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美术馆藏品普查”进行时
■本报记者 夏超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何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美术馆、博物馆里的藏品、散落在民间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正在广泛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就是一项让可移动文物和馆藏美术作品“活起来”的基础性工作。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由国务院统一领导,集中技术和人才力量进行的全面调查登记,并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从而实现全国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由文化部组织开展,旨在调查国有美术馆藏品资源,采集藏品信息,建立全国美术馆藏品的数据库,提升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按照预定计划,2016年将是“双普”工作的关键之年,55万件美术馆藏品将走出“深闺”,和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4500万件藏品一起获得自己详细的身份信息,进入互联网数据库,实现藏品资源数据共享。那么,花费数年时间开展工作量极大的“双普”工作是否值得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对藏品库房的
一次“大扫除”
在一些大型美术馆中,因收藏作品的数量庞大,有些作品年代久远,收藏信息也不甚完善。这次“双普”工作的开展,就是对美术馆、博物馆藏品库房的一次“大扫除”,让每件藏品呈现出的信息都整齐干净。由于有国家层面上的统筹协调,各个美术馆博物馆都在普查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库房中的藏品进行了一次大梳理、大清查。
通过普查,中国美院美术馆馆藏的一批老旧书画、器物类藏品,在入藏多年后首次得到了专家的认定,解决了各种身份不明的问题,为美术馆藏品的定级分类管理,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帮助;中国美术馆在普查过程中,还发掘整理出一些老资料,有的作品是捐赠的,但因为时间久远,过程一直不详,但通过这次普查,找到了当时的调拨文件,搞清了作品具体来源。
“藏品普查是一项复杂工程。每一件藏品需采集的信息量多达20余条,从名称、作者、类别、规格、材料到题材、题款、印程、装裱形式、年代、现状及藏品来源等记录,十分详尽。特别是藏品图片的拍摄处理,有些藏品还需多角度拍摄,不同类别的藏品又有不同的拍摄要求,不但有技术上的要求,还有标准上的规定。“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要求采集人员必须将每件藏品一一打开,做到认真细致、反复核实。每一件藏品的各项信息采集完成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可移动文物普查办的工作人员在杭州市新华书店呆了整整一周,才将书店收藏的两三千幅字画初步认定完毕。要知道,它们都已经在库房里尘封了几十年,看一周,同时就是吃了一个礼拜的灰尘。此外,在没有普查的时候,很多单位的藏品在库房里霉变、损坏,普查之后,藏品的完残程度都会有显示,这为藏品下一步的修复、整理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藏品管理
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标准化是本次普查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从藏品信息采集、工作质量控制到数据存储管理均按统一的标准进行。由于我国美术馆工作基础薄弱,在本次美术馆藏品普查启动前,全国美术馆界尚未制订过关于藏品管理的统一标准,由于信息指标不统一,各美术馆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也不利于对藏品的有效管理。
去年,广州美院图书馆原馆长萧元因调包齐白石、张大千、八大等100多幅名画,以贪污罪在广州中院受审。萧元事件也引起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从2004年3月至2005年底,萧元利用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之便,在周六、周日图书馆放假时,多次出入图书馆藏画库,先后将馆藏的著名书画家的143幅书画带走临摹,而后用赝品将真品调换。萧元说,藏画库的工作人员不懂画,没有鉴别字画真假的能力,只负责对数量。这一事件也极大地暴露了馆藏藏品在管理上的漏洞。
在普查过程中,美术馆藏品普查办编制完成了《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标准》和《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规程》,先后组织开展了5期普查工作人员培训和1期普查项目管理人员培训。“随着藏品普查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或意识到了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促使我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规范,使藏品的研究使用、出入库和借出等工作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中国美术馆典藏部主任何琳说。
“互联网+”
作用凸显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数字化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互联网也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带来的各种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本次“双普”一大重点工作就是要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以及全国美术馆藏品的数据库,实现数字化,为将来开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数字美术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美术馆藏品普查为例,藏品图片都是按照目前最大的精度来进行多角度拍摄。“边普查,边利用”,许多美术馆都已将藏品图像运用到了日常工作中。此外,数字时代的到来,也为藏品的宣传展示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即通过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及互联网推广来促进更广泛的传播,过去藏品一入库就难见天日的现象将成为历史。55万件全国各美术馆的馆藏作品将走出“深闺”,在互联网上呈现给大家。这既是文化惠民的好事,也有利于藏品的保护,不用出库却可以呈现在大家面前。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线上展览和微展览的出现。
各个美术馆也在积极探索普查成果的应用,中国美术馆结合普查启动了本馆的藏品信息系统建设,中华艺术宫在普查工作中引入了RFID标签系统,实现了对藏品的实时动态管理。通过普查工作,许多美术馆业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提升,“互联网+”作用的凸显,使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极大增强。
“双普”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事在人为,如何形成合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对待普查,尤为重要。我们期待“双普”的成果,更希望在普查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将我们的文物和馆藏作品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未来,我们希望55万件美术馆馆藏作品能尽快走出“深闺”,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在互联网上免费欣赏到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