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聚焦

为美术馆行业
跨入数字时代打下基础

■深圳美术馆研究收藏部 覃京侠

  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到智能手机、电脑、平板设备、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概念,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几乎充斥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现象宣告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已经到来,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运作方式也由此产生了变革,公众也越来越希望从更多元的渠道获取信息,由此,美术馆藏品管理也必然地跨入到数字时代。

  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美术馆系统藏品普查工作,自上而下地推动美术馆藏品及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直接引导、促进了藏品的数字化进程,也为藏品管理和著录的各项指标提供了一套相对规范、统一的标准。这为未来数字美术馆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我认为,它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实地推进了美术馆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其一,在“摸清家底”的同时,敦促美术馆行业将藏品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数字化。以往美术馆档案管理方式多为纸本档案和各种流通表格,纸本档案虽然直观、有效地保存了藏品流通记录,但常因为缺乏有效的查询途径和图像记忆,许多藏品难见天日。其二,以往藏品登记资料缺乏专业性和行业统一标准,藏品管理也缺乏统一的规范。藏品普查为藏品管理和著录的各项指标提供了一套相对统一的标准,这无疑将提升美术馆行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更有利于提升馆际交流和藏品管理等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其三,藏品普查为搭建全国美术馆藏品数字资源的网络共享及推广平台打下了一个极好的基础。

  深圳美术馆在藏品普查领导小组的指导和敦促下,完成了普查试点工作任务和后续普查任务,也从人员素质、藏品档案管理水准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深圳美术馆1976年正式开馆,是深圳地区最早的一个艺术品展览机构,建馆至今,通过展览置换、艺术家友情赠送和征购等多种方式累积了3000多件藏品,在藏品累积的过程中,我馆也不断与时俱进地完善藏品档案管理,除手写账目及各类进出库表格、作品交接清单等之外,还制作了藏品卡和藏品档案进行管理,2009年完成深圳档案数字管理系统的画库数字档案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完成了画库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搭建,初步完成了藏品文字和图像信息的数字化。

  此次普查工作,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藏品文字档案条目,完善了藏品档案标准,也从藏品图像精度、角度、保存现状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丰富了藏品图像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分为文字信息采集和图像信息采集两部分分别进行,文字部分主要根据普查标准增加画面著录要素,并对相关作品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图像信息方面,由于我馆画库数字管理系统内原有数字图像信息(分辨率、精度、角度等)大部分不符合此次藏品普查的规范和要求,因此我们在开始工作前首先对藏品图像信息进行了重新清理,将我馆图像信息分为4个大的类别:有符合标准的数字图像、无数字图像但有反转片、无数字图像和反转片但有照片、无任何图像信息,据此,我馆藏品图像信息采集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根据藏品普查标准对图像精度和图像大小的相关要求,我馆首先对已有数字图像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类,将符合普查要求的图像进行标记并先期上传;同时将我馆已有反转片的图像资料进行高清电分并上传;剔除前两种情况,剩下的部分,将已有的照片资料进行高清扫描;尺幅较小的藏书票等,进行实物高清扫描;此外,对无任何可用资料的作品进行补充拍摄。很重要的,普查工作要求部分作品如有损坏,应拍摄作品局部图像显示其保存现状,我馆部分作品有缺损、霉变等状况,但无图像信息记录,需要补充局部拍摄。

  数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即通过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及互联网推广来促进更广泛的传播。藏品数字资源的网络共享,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传统的藏品展示和推广方式,无论是举办更多的藏品展,还是送展品出去交流,以及开展丰富的公共活动等方式,都具有“实地”的空间局限,藏品的覆盖面是有限的,而通过网络共享、建立虚拟美术馆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公众期待能有更多的途径尤其是互联网途径与藏品互动,我们如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积极欢迎并适应这种变化,这将极大地促进美术知识的教育和传播,促进文化的传播。美术馆藏品数字资源的互联网共享,目的在于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教育,相信这将吸引更多热爱艺术品的人,走进美术馆观看原作。我们相信,在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之下,中国美术馆行业进入数字时代的愿景变为现实并不遥远。

  (本报记者 夏超 采访/整理)


美术报 聚焦 00006 为美术馆行业
跨入数字时代打下基础
2016-02-27 12810398 2 2016年02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