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藏品普查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好事
■广东美术馆副馆长 江郁之
■广东美术馆副馆长 江郁之
文化部组织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和每年组织举办馆藏精品展出季,我认为是一件好事,应该要积极支持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各个馆的藏品管理提高到了馆领导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要求各个馆在藏品登录著录时必须围绕由6项信息和22位数字组成的藏品编码来进行,使藏品登记科学了很多,并且用数字来表述藏品的方法在未来互通方面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藏品普查可以发现,很多馆虽然建馆很多年,但是有的馆居然藏品少于100件,很多馆在1000件左右。这些馆在建筑上求大求新,但是功能上模糊不清,重要原因就是藏品不足,立馆的学术定位不明确。各个地县级地区都要建馆搞文化中心,当然这对美术馆事业来说是好事,但是这是不是理性的发展呢?通过这次普查也突显了这个问题。到底是先有藏品再立馆还是先立馆再去征集藏品,我认为前者是一个理性的发展方式,特别在欧洲,基本上都是先有藏品再有场馆。我们现在有些馆建得很高大,但是空空如也,经常是临时展览。藏品是要留给未来的,也是一个馆的基础建设。所以藏品普查对于美术馆发展是很关键的一件事。
普查工作全面铺开是在2015年年初,2013年底2014年初开展的普查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8家试点单位,包括国家级美术馆、省市级美术馆、地县级美术馆、学院美术馆等各种类型,广东美术馆是其中之一。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馆会有“恐惧感”,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是平时缺乏相关的管理,较真的时候就会出现难堪。其实馆藏越多,普查量就越大,所以一些大馆的任务就相对重。但是相信只要坚持做下去,这会为中国美术馆的事业提供一个坚实的保障,而且对于未来的信息交流等方面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次普查的著录和图片都详细记录,未来会建成国家的美术馆藏品电子数据库,就可以通过数据库了解各个馆的藏品,对于策展来说会很方便。用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的话说就是“摸清家底,资源共享”。
艺术司、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办都非常重视,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如何进行数据采集。普查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举行了培训班,由各个专家介绍指标如何设定、让试点馆介绍可行经验。我们广东美术馆在1997年开馆以来,所有藏品都编有图录,目前馆藏藏品30000多件。我也曾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谈到广东美术馆藏品编目的方法,我们当时建馆之初,对香港艺术馆做了深入调研,也请了当时香港艺术馆馆长做顾问,所以我们的藏品登记方式是按照大英博物馆的方式进行,在一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式是在56种登记著录方式中最流行有效的,叫做“三段式登记方法”,由藏品的入藏年代、流水账号、藏品的分类账号(及流水账号)组成,一看登记账号就能清楚藏品的各种信息。我们在1997年就这样做了,可能在当时大陆美术馆中还是比较早的。
我们用很积极的状态对待此次普查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替广东美术馆做了一次大盘点。我们还在设想未来如何将数据库与全国的藏品数据库对接,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本馆的藏品在全国美术馆藏品中的位置,所以还是有不断改进的需求和空间。总体来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盘点清晰对藏品管理大有益处。
(本报记者 周懿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