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游记
读一本书,在中国当代艺术史里走一圈
评《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
文/杜丞轩(石家庄)
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经感叹“有多少艺术史家就有多少种艺术史”。
鲁虹先生编写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最大的特点是尽可能地客观。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艺术领域最缭乱缤纷的30年。在此期间,鲁虹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担任《美术思潮》编辑,90年代去深圳后成为策展人和诸多艺术研讨会主持人。全局性的把握使他能对历史的曲折前进与变迁做出合理分析,并对各个时段的代表性事件人物作品做出客观的遴选与评介。
在具体的写作中,作者将全部文字按时间分为四章。第一章,反驳“极左”的艺术创作模式(1978-1984)。在此期间的中国当代艺术主要在意识形态与形式美感两方面展开,对空洞、生硬、教条的“文革”美术进行反思与反驳,代表作品有王克平创作的木雕《沉默》。
第二章,势不可当的青年艺术大潮(1985-1989)。这一时期艺术家对于哲学的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延续上一时期的对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还挪用了西方现代主义中的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例如作品《我的梦》,虽然出现在1987年的“中国油画展”上,但实际上创作于1984年。作者明显借鉴了西方超现实主义的观念与技法,通过对梦境的表达,强调了对陈规陋习的突破意识,无疑受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1990-1999)。这时中国当代艺术在形式方面更多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当代主义艺术的内容,艺术的更多内容进入到了本土文化,其中包括草根性、身体、女权主义、本土化运动等各方面,中国进入到后现代主义多元发展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词从“政治性”变为“商业化”。
第四章,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2000-2008)。这是消费主义与当代艺术的交混时期,艺术与商业高度结合,艺术重新融入主流社会,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为消费主义、大众媒体与商业成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形体。
这本书除了翔实的历史,还有多达468幅引用作品,形成了本书的第二大特色“图文并进”。在书中的作品挑选方面,鲁虹先生颇为用心,将过于偏激或者过于平淡的作品一律过滤掉,只留下最能代表当时艺术环境、艺术风格的作品拿来分析、介绍。在每一幅作品的旁边都有该幅作品的作者介绍、作品内容介绍和鲁虹先生对该幅作品的客观的陈述与评论,使得读者能更好地对当时的当代艺术风格有更好的理解。在众多图片和文字描述的辅助下,不容易被观者领会的当代艺术作品,变得更加直接、生动,便于观者增进理解,从而获得更多丰厚的审美享受,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编排方式。同样对于那些没有时间阅读纯文字部分的读者,可以先看图片和配文,以后有时间再回头看纯文字部分,这也迎合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阅读习惯。此外,这本书实用性很强。书末附有《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表》,各节又有“复习要点”,包括名词解释和思考题,这对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掌握重点,提升鉴赏和研究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