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美育

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难点

学生一组课后作业引发的思考

  在浙江省特级教师朱敬东名师工作室教学活动上,平湖市教研员冯国健老师微信发出某教师上课后学生作业的一组图片,并留言:由三星堆文物看孩子们夸张的脸!材料的单一性与多样性如何调整?我回复:此课作业最大问题在于,替代性材料的选择与学习主题关系吻合不足。泥材与何种材料在一起更恰当?将三星堆青铜作品作为欣赏主图给予学生引导的时候,相应的文化意义与学生接受过程的文化理解,以及审美判断后的美术表现,需要有契合。如何契合,课堂有否情境创设,学生在某个情境中如何用学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核心素养时期美术课的难点。

  实际上问题的难点远不止于此。首先,美术核心素养(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课堂上情境的创设,令学生们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美术思维、表达能力去解决某个问题。针对本主题来说,三星堆作品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巨大的“蚕丛纵目”青铜面具要对我们说些什么?难道说,古蜀国人造此突出的纵目就是为了夸张吗?可见,本主题学习教师仅仅带着学生用泥巴塑造夸张的脸,其目标、学习意义均不妥当。

  三星堆这个巨大的纵目青铜面具,其文化意义太深厚,不是一节课随便看看图片就可以理解的。由图像识读到学生们自身可以认可性地接受这一图像,再到学生们自己开始有审美判断,最终走向一种文化理解,美术课程所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

  其二,三星堆青铜器的面具造型仅仅从美术学科本体的视角来看,作为学生学习泥塑造型的意义又在何处?对学生的启示是什么?难道就是参照、摹仿式的用泥巴造型,这样就是美术课?假如仅仅是造型的体验,对学生们日后的生活有何用?即便是不在学校学习,当下各地城市里、旅游点里也有陶艺吧在体验泥巴呀?美术课程的意义在何处?学生如何形成美术核心素养与能力?

  其三,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教学倡导单元化课程(单元学习)。依据单元课程来看此“夸张的脸”一课教学,第一课时必然是欣赏,图像识读成为学生们需要把握的基本视觉素养。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何古人在脸部造型上如此夸张五官中的眼睛?鼻子的造型也相当夸张,究竟是何原因?意义是什么?传递了何种文化观?这样的造型代表了古人何种视觉审美?同学们是否能够接受?

  第二课时,需要在图像识读基础上的基本审美判断中,愿意参照其造型方式,自己学习塑造“夸张的脸”。本课时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塑造夸张的脸,采用何种泥材塑造的方法。教师传递这些泥材造型方法的时候,需要传递具体方法、材料在造型时可以表达出的内涵意义。本课时教学主要解决美术表现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如何体现,学生理解了此点,其素养才能提升。

  第三课时,学生在把握了用泥材夸张造型的方法进行表现的基本能力后,可否在教师创设的特殊情境中,运用已经学习到的夸张造型手法、使用不同材料的方法,以及美术的独特思维来解决面对的问题。例如,漫画造型中也有夸张变形,泥塑的夸张五官方式如果用画笔表现,学生能否转化此能力?

  在上述三个课时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于三星堆青铜器文化意义的理解水平达到一个何等层次,也就是说文化理解这一最终的素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何作用,将学习到的美术造型方法转化为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成为检验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的关键点。

  教育,是一个在下一代才能检验成果的事业。因此,为师者在当下与每个学生相遇的时候,需要润泽他们的是心灵上的共鸣,减一层要求的话可为师生之间的契合度。因此,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特别是公开课就太难了。有哪位“神教师”可以在短短40分钟的一堂课中,就能够令学生们把刚学到的美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

  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程,绝不是画出一张画、做出一个泥塑、剪出一张剪纸,美术课程需要解决的是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要从人类历史上无数创造(造物及艺术作品)中,获取一种思维的趋异性、独特性、变通性、转化性、多元性等。美术教师们需要改变的工作太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太多,现行的美术教学这样下去必然是无法应对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评价的要求的。

  当每个学生能够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美术课程里,将自己积淀的美术思维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处理问题的方法,当他们能够基本做到艺术化生存的时候,其核心素养才是真正地达成了。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导)


美术报 美育 00008 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难点 2016-12-24 13000011 2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