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美育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程

徐军《工业设计》课程启示

  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把这句话作为湖州吴兴实验中学徐军老师的《工业设计》课的主旨,极为合适。课上,徐老师没有像常规设计课一般讲解设计要素、特点、动手操作,而是换了一个角度和方法,让学生们倾听、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

  整堂课观摩下来,我特别关注了三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课堂导入的过程。在上课之初,徐老师并没有借助多媒体开始讲解,相反,他来了一段诙谐的自我介绍:“我来自浙江湖州,常有人反问我,你是福(hu)建的福(hu)州吗?”学生们相视一笑,旁听的老师们也忍俊不禁——大概也会把hu和fu的发音分不清楚闹过笑话。一段幽默的小故事让同学们认识了这位“新”来的老师,也放下了对新环境和陌生老师的紧张感。借由这段开场,徐老师讲述了前几天刚刚发生的一段小故事,也因为这个故事,激发了他想要上今天这节课。故事的缘由很简单,电脑的USB损坏,却被售后告知维修费需要4000元。为什么维修费用这么高?这其中的前因后果在课堂的互动当中娓娓道来。

  课堂的导入对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很大的影响。徐老师的课整个导入的过程自然流畅,起源于生活中的故事,在听的时候学生们好似进入徐老师的生活情景中,跟着他一起思考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自然、舒服,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具有针对性。并且故事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平凡事,一般人不会有特别大的感受,对身为美术老师的徐军来说,却是特别的。他把这个故事带入课程,引发学生和听课老师们对国产设计的强烈追求和愿望,这些都源自于他对生活的关注。徐老师的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来,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设计的理解,更启示了学生们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概念。

  第二个片段是教学过程中的展示。这一课,与其说是设计课不如说是设计欣赏的综合课。徐老师在课堂上提供了许多的展示,这个展示不是学生展示设计作品,而是徐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真实的设计产品,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展示的过程一环接一环,一个生活故事串着一个生活故事。实物的展示引起了学生们巨大的好奇心,坐在后排的男生们伸长了脖子想看看这些“神奇的”设计产品。听课的老师们也对这些产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这些设计产品真的神奇无比吗?其实,产品本身神奇与否并不是我的关注点,我觉得真正神奇的地方在于徐老师把它们带进了课堂,并且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们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细节,告诉他们,设计源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而每一位在座的同学通过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都可以成为设计出优秀产品的设计师。

  第三个片段是下课的时候,班里的学生围着徐老师的讲台不肯离去。这一幕被在场的许多听课老师都看到了,有老师笑着说:“下课了学生还围着美术老师不肯走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如果教师为了完成上课而上课,学生觉得无趣,教师得不到成就感,上课成效也下降,学生越觉得无趣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师生双方都缺乏成就感,徐老师使用了大量的实物产品,实物产品的运用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好奇心。旁边的老师说“徐老师好像有一个百宝袋,会拿出一件件神奇的东西”,可见我们都被徐老师给“迷”住了。这样的上课教学模式为我在上设计应用的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观徐老师的课堂,人和生活成为他《工业设计》一课的核心词,15件实物产品的展示紧紧围绕生活展开。课堂当中,他多次提到人、生活,这是希望学生们在设计中从生活出发,关注人的需求。以自己的经历导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对在座的学生们有所影响,希望未来更多好设计可以出自中国,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课后整理的时候看到徐老师带了许多产品,听闻他收集素材多年,这些产品只是他“收藏”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几个听课的学生都很好奇徐老师的工作室会是怎样的景象,也想着大概是因为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才让他有了这样丰厚的收藏。

  我们大多时候上课是定了主题去找素材,这样的寻找往往没有历史沉淀的味道,用起素材来也不那么得心应手。徐老师与我们相反,他是生活中积少成多的素材形成了课堂,所以他在课堂娓娓道来,自然流畅,带着随意和轻松。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美术报 美育 00008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程 2016-12-24 美术报2016-12-2400020 2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