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评论

当代山水画不可缺失“道心”

  当代山水画不可缺失“道心”

  文/王雪峰(北京)

  山水画与风景画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题材的绘画类型,但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系统中的绘画术语,风景画则是西方绘画系统中关于题材的术语名词。中西方绘画系统中关于题材术语的叫法差异,归根到底是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这个问题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对于术语表象之后的本质认识,也有助于当下山水画创作中种种问题进行反思。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不仅是自然山水题材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山水作为文人阶层的叙述主题直接和“道”相连,这就使山水画的创作提升到哲学层面。孔子在《论语》中说到“君子要志于道”,这句话对于后世读书人的行为有了明确的指导,君子所行要以“道”为核心,“道”有万物规律的意思,大自然之中也蕴含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说仁智之人要从山水之中感受自然所体现的规律与品德。中国的山水画自六朝起,就是在“道”的层面上将自然和人文联系在一起,山水既能体现道,也能成为文人心中的桃花源,遍览中国的传统山水画都是以这样的观念展开来的。

  然而,当历史进入20世纪,西方绘画系统开始进入中囯,中西绘画系统开始在碰撞中融合与吸收,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开始了现代转型,这种转型根植于近代社会现实基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指引下,新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环境和创作目的发生了转变,为描写社会主义建设、讴歌广大劳动人民,以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中傅抱石、石鲁、关山月等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们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他们壮游祖国河山,在火热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山水的创作。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以传统山水的笔墨为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新技法,借鉴西方绘画中的对景写生、透视关系、光影表现等技法丰富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能力,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水画。还有一些艺术家接受了西方的绘画系统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留欧回来的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人的山水画创作,他们在形式上是以西方风景画作画方法为基础,借用水墨形式,这种绘画形式已经和传统的山水画距离很大,称之为中国水墨风景画更为合适。社会主义新山水和中国水墨风景画这两种新样式是当代画坛山水画的两种来源。与传统山水画相比,山水画对于“道”的追求在当代逐渐消失,当代山水画越来越注重绘画的形式感,同时中国当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界限也逐渐模糊。

  当代山水画的“道心”缺失与对形式的强调,是当代视觉文化语境的必然,时代的变化也不可能使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再回到农耕时代文人精神的愿求。传统的山水画技法也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社会审美的变化,形式与技法创新是必然之路。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形式外衣之下的“道心”是山水画存在的核心,没有精神追求的支撑,任何形式都是肤浅的,包括“山水画”的叫法都会失去本来的内涵,然而“道”在不同语境中也会发生变化,对于当代山水画家而言,更多是应该考虑当代文化背景下“道”的现代意义,而将现代山水画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与弘扬,因为绘画对于人类而言,只是识“道”的手段,并不是终结目的。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美术报 评论 00018 当代山水画不可缺失“道心” 2016-12-31 美术报2016-12-3100051;13003300 2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