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立竿见影,但要润物无声
记者:虽然现在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有了很多进步,也有些学校安排了走进博物馆的课程,但有很多家长反映没有听说学校安排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上课,还有很多“第二课堂”最后变成了家长的“打卡”任务。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不太愿意安排校外课堂?
刘世彬:有些学校现在不太愿意安排博物馆的学习,我分析最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对于学校来说,第一个就是安全问题。现在很多的校长、老师在安全问题上如履薄冰,行车中的安全、室内外组织管理的安全、人员密集地学生的安全保障,应该说,相比形成常规模式的校内生活而言,只要组织学生外出就会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隐患。虽然现在学校都给学生上了校方责任险,但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意外事故,学校、老师就需要大量的精力去解决处理这些事情,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所以安全方面的隐患,确实是阻碍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资金方面的原因。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项目管理十分严格。北京市现在的情况是,每学期是由市财政为每个学生拨专款,作为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经费。但是这笔经费基本能够满足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两次外出活动的费用。如果学校再额外地组织去美术馆上课、博物馆学习等活动,所产生的租车费,有些博物馆的门票费、讲解费等等,都要由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如果学校只是偶尔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学习,支出相关费用还能承担,但长期、频繁地组织参观学习活动,对学校经费预算就会造成压力。
第三方面阻碍学校带学生去博物馆学习的原因是教育理念上的不同。组织学生到美术场馆学习,不仅要承担安全责任、有资金支持,还要有学生学习时间、教师教学精力上的投入。美术馆、博物馆学习是一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它不会在学生去了一次、两次博物馆以后就能够将教学成果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这也是学校、教师、家长常常忽略博物馆教学优势和重要性的重要原因。所以,一些学校或家长看不到孩子去博物馆学习与不去博物馆学习的差别,因此,安排美术馆、博物馆学习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项目。
其实,美术馆、博物馆学习能否实施,归根到底是我们学校把这样的教学形式放在什么位置上,如果我们认为当今学生到博物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经历,我们自然会在资金使用上优先安排,我们更会在安全上管理上规范细化,制定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我想,到博物馆学习,更多的是给学生留下一种内在的、文化素养方面的烙印,比如学生到博物馆学习的习惯,学习意识、兴趣,还有到博物馆学习的能力等等,这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需要学校耐心地、持续地、创造性地把它做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校长的责任,也特别希望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