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山水策略
■祖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教师)
总结 山水策略
■祖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教师)
诚然,摄影和绘画都只是一门手艺,但其中却蕴藏着大道理、大智慧。例如在对“山水”的表现中,求证的就是自然与现实的真谛,就像荆浩所言:“度其像而取其真”。以“山水”为名,像古人草船借箭,寓传统于当下,观山水之于当代,在探索书画与影像关系的同时,探寻的是中国当代影像根植在我们艺术传统中的智性,并衍生出在当代实现中国艺术理想的新策略——“山水策略”,这一策略旨在超越山水的物质性之后,把握遮蔽在人类野心与理想之后的现实风景。
把“山水”作为一种创作对象,实际上并非复古,而是以古观今,以古论今。当代有关山水的影像中,建构的是个体生存的现实世界,以及与这个时代平行的空间和时间。这呼应了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家在中国的自然山水中探寻“心源”而后筑建一座“心斋”,以此臻于大道、达于化境。艺术家用自然滋养内心,以平衡人类由现实回归自身的分裂人格。
中国古人常以诗词表达人与自然和时间的关系,比如北宋诗人林逋用诗形象地描绘光与影的关系,《五灯会元》也有云:“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以这些来阐释历史与现实、时间与个体的关系。“万古”是自然万物,“风月”是身处其中的个体,对其关系的讨论又可回应对“造化”和“心源”之间关系的讨论。
西方将自然视为真理的探索对象。十九世纪的摄影师就已不畏万里跋涉,用影像证明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征服。相比而言,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一种“游乐”的状态,更乐于通过遨游山水中去步步完善自身的美学理想。中国人眼中的“山水”,是随时间而生发的山水,它更像是一种处于不停的行走过程中的山水。引用高士明先生所说的:“山水不是崇高的神迹,也不是悠然的林泉,而是陌生的神秘世界的幻象……不是古典主义的风景,也不是浪漫主义所赞美的自然。而是某种事件发生着的世界……是作为事件发生着的山水,风景就是风景事件。”这段话某种程度上给予我关于自然、山水、风景、现实的全新启示,它们已不再是单纯的改造对象,其本身就孕育着改造策略,并作为一种持续行进中的改造过程。中国人的山水,无疑是一种“世界观”。
“山水策略”,关乎怎样藉由“山水”的艺术观照现实;如何透过现实风景折射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思考;如何以自然之名、以山水为血脉,让我们骨子里自然生发的那种对“真山水”的经验生生不息。
(本版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