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罗训班”
——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
本报杭州讯 黄俊娴 通讯员 刘杨 9月28日—10月28日,“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2020年是罗马尼亚专家油训班60周年纪念。本次展览以罗训班教师埃乌琴·博巴(Eugen Popa)和夫人吉娜·哈其乌(Gina Hagiu)在60年代的教学和创作为主线,以罗训班学员的课堂临摹和后期实践为支线,尤其以中国美术学院绘画教学实践为脉络,延伸至有代表性的当代中国绘画创作和实践面貌。
此次展览是时隔60年后对博巴作品、罗训班文献、学员作品及后续影响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展现。展览展出博巴夫妇作品共计134件,罗训班学员作品43件,馆藏现当代绘画作品15余件,以及相关公文、笔记、书信、照片、明信片等珍贵文献资料原件及复制件。其中博巴家属捐赠作品60件,文献2件,罗训班学员捐赠作品27件,文献3件/套。
1960至1962年间,根据中国与罗马尼亚文化协定,埃乌琴·博巴及夫人吉娜·哈其乌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邀请,受罗马尼亚文化部派遣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主持罗马尼亚专家油训班(简称罗训班)的教学。埃乌琴·博巴在中国为期两年的艺术教学和创作,为中罗文化交流和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新中国美术多元化面貌的形成,对中国八零年代的绘画艺术多元探索产生了促进作用。
对于中国美术学院的绘画教学而言,“罗训班”对于强化学院多元并蓄的学术传统、鼓励绘画风格的探索、发掘具有民族性的表现语言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埃乌琴·博巴的艺术思想和教学体系不仅直接为学院培养了重要的艺术创作者和教育者,而且泽被启迪了一代代后学,拓展了中国当代绘画的语法和内核。起源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八五美术新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62年回国后,博巴夫妇用在中国创作的一系列中国主题的艺术作品在罗马尼亚举办了巡回展览,获得一致好评。而“罗马尼亚专家油训班”也成为中罗文化双向交流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