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物之语
《〈景德镇陶录〉图说》再版缀记
■连冕
在恩师杭间教授和山东画报出版社暨徐峙立女士等的倾力推动下,由我主持编注的《〈景德镇陶录〉图说》历时首尾近18年后得以重新梓行,实乃又一次的肯定与鼓舞。当然,我必须向读者诸君坦言,若干年中,尽管仍有对此书的赞许、嘉赏之声辗转传来,但个人于中国陶瓷史层面的学术研究仍用力、精进太少。以至今日,我尚未能完成关于该书最彻底的全球版本采访,目前只得维持《专论》最后一个段落以及篇内各图、表,多系由我简单补缀的那样一个旧的格局。
回想本书初版草创,我目之所及,常在考辨、汇总、提炼各研究者的重要诠解,辅以所能获得的经典图像信息,加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白明先生提供的现代景镇制瓷工序图片,磕磕绊绊地,算是初步以恩师期待的图文并茂形态,简洁且直观地对文本做了疏通。我仍能忆起,特殊时期里借由快递公司,隔着光华路校区破旧的铁栅栏侧门,数次发出A盘软盘、CD光盘、冲洗相片和参考纸本等几沓定稿的两三个月后,为了确保行文清晰、明快,继而充分揭示历史文献及现代注释的关键内容,我还是执意在季夏烦热的清华园校区宿舍中,孜孜矻矻地硬是于“画报社”寄回的初校样上逐字修润了一遍,但也恰恰因此,令责任编辑们忽地倍感棘手。
十余载过去了,我总盼着得了空档,为这部总被友朋们提起的古代陶瓷“小百科”做些更深入的再处置。我固然也曾断续尝试操持,并组织过新的全面资料收集,只是碍于个人志趣转移,而能够提供助力的学生辈们对于传统器物的理解,又受西洋美术史学科和眼下并不健全的现代设计史教育的直接冲击,早已出现了一类殊难纠正的对于古代器具的认知障碍,最终不难想见,其成效皆告不彰。所幸,这期间,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硕士生高一之对我就再版的相关构想提供了全力的支持,纵然此番恐难用上他数次亲赴景镇拍摄并制作出的大量精彩图片。而西亳小友智新科以及从学于我的门生刘子阳,亦为比对今次新版重点增添的《江西省大志·陶书》消磨过心力。
日月荏苒,星辰更迭,我真不曾料到,当为这总令我牵念的一册小小图簿写下前述几段话时,我竟身处南美洲厄瓜多尔共和国的首都基多,并与L君对坐在遒隽的皮钦查火山山麓,那一度嚣繁的城市谷地中。而正如奇伟的中华民族的神妙造物一样,美洲雄浑、璀璨的多元文明也教会了我这个过客,当直面大自然看似无情的狂飙洗礼之际,莫忘了,人类终归要像由粗陋土灰抟成的陶坯般,勇健地投注于水和火的摧折,藉以寻获属于自己的炫目且宕丽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