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道坚:
未来人物画要体现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谈谈我对中国人物画问题的个人看法。首先讲展览,2009年的时候我到美国看了一个非常棒的展览,那个展览的策展人是资深亚洲艺术专家,叫亚历山大·门罗,她一直研究亚洲艺术。这个展览题目叫“第三种思维”,有一个副标题叫“美国艺术家的亚洲思考”。这个展览展示了从1860年以来到1989年之间的欧美艺术家接受亚洲艺术、东亚艺术的影响,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对西方的当代艺术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展览从一楼一直到顶层。后来门罗也来中国有过交流,她的基本看法是说亚洲艺术有它独特的体系,有自己的一种语言,她认为亚洲的艺术对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我觉得人物画应该从这个视角、立场来寻找自己的未来。
第二,这个展览让我想到西方绘画史上非常有名的叫马克·托比(谐音),他是最早把中国书法、中国绘画引进西方的一批人之一。他受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叫滕白也(中国人)。1927年滕白也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雕塑,在美国认识了马克·托比,就这样影响了包括了马克·托比在内的一批西方艺术家。他认为中国画的表现语言、美学体系和西方完全不一样,他说中国人不画静物,都是画活的。这就让我想到我们的人物画,因为人物画历来是讲究气韵生动。滕白也的观点启发了西方,西方很多艺术学院都研究他,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研究。
潘天寿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这点是未来人物画将来的发展应该争取的。这不仅仅是造型与艺术语言上的距离,还有背后的哲学思考。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这在未来的人物画要体现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最近我在看一本历史学家的书,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这个历史学家是我很崇拜的,他认为世界的未来就包括西方世界的思维方式、价值系统和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系统一起构成的。我自己30多年来介入中国当代艺术,我的思想是一个历程,在这点上我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刻。
我们的人物画如何处理传统和当代的关系,钱钟书在旧文诗篇里谈到中国诗和中国画,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兼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这也是艺术史上普遍的规律,但是对人物画的今天来说,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皮道坚,美术史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