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能 乡村振兴
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乡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作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政府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美是积累的产物,乡村之美,缘于自然环境生态的涵养与保护和人文历史的积淀。如何让艺术为乡村振兴赋能,这是摆在文艺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带来《关于进一步发挥民间文化艺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作用的建议》。他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乡村,以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非遗文化传承为契机,不断地把各类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推动我国乡村事业发展繁荣的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撑,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他建议一是制定乡村文化艺术发展实施细则;二是构建乡村文化发展与各系统融合体系;三是扶持培养乡村各类文化人才开展活动;四是加大乡村文化发展保障和经费投入;五是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社团的积极作用;六是重视民间乡规民约家风家训家谱宗祠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应充分把握文艺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规律,紧密结合现实发展需要,进一步激发文艺、文化的内生动能,高质量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乡村道德高地建设,促进优秀民间文艺作品的教育普及。他建议,一、振兴民族地区传统工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传承,建设“民族手艺档案馆”;推动创新,发布“民族手艺IP榜”;加强传播,举办“民族手艺短视频网络大赛”;深耕产业,实施“民族手艺+产业联动计划”。二、建设乡村道德高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建议进一步开设“乡村法制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建议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艺宣传”,运用特色文艺样式加强价值观建设;进一步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出台活动”,促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举措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设立“乡村道德档案”,开展乡村道德建设评比。三、普及民间文艺作品,促进文化传承传播。建议在现有教育体系和教材内容中增设民间文艺的优秀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关于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中建议:一、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专门课题。二、加大力度保护乡村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桥梁等建筑遗产,在已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强化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源性和根脉性价值,制定以村、镇为单位的保护规划。三、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组织艺术力量投入乡村规划建设、乡土建筑设计、乡村环境生态美化设计、乡村造物传统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艺术节等具体课题的研究,使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风貌景观形成有机整体,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鼓励和支持高等美术院校设立乡村振兴研究机构,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和设计研究机制,为实现“农村美”的美好蓝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