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阅读
3  4  
PDF 版
· 中国艺术象征词典
· 20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
· 剑桥年度主题讲座·色彩
· 墨韵色章· 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
· 视觉品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
  20世纪山水画的“承”与“变”

  ■郎绍君

  [内容提要]20世纪的山水画发生了诸多变化,如清代以来“正统”山水画的没落与变异,对宋元山水画的推崇与学习,“北宗”的复兴与南北的融合趋势,对明清个性派山水画的研究与提倡。以写生为主要途径的新山水画的出现,以移植西方风景画为基本特点的彩墨风景的兴起,此外,还有诸多具有特别值得关注的个人经验。总之,20世纪山水画的“承”与“变”丰富多彩,“承”与“变”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本文所谈,只是若干方面和个别案例而已。山水画在世界艺术传统中独一无二,它的演变有自身的规律,这就是在“承”的基础上“变”。严格说,彩墨风景不属于山水,它们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也不应当相互代替,因为它们的观念与形式语言都有本质区别。

  从“物种进化”到“变种进化”

  ■陈传席

  [内容提要]“物种进化”和“变种进化”是达尔文学说中两个重要观点。“物种进化”指在自然状态中引起的物种进化的过程。“变种进化”并不是以一“种”代替另一“种”,而是将原来的“种”改良,有人工参与,在人为状态下强加外来因素使之改进,然后再进化的过程,故又称“园艺过程”。生物必须进化,而且部分生物必须“变种进化”才能图存和发展。艺术亦然。中国山水画从明末至20世纪初,无甚改变,虽然其间也出现过一批大家,但未能形成主流。直至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赖少其等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出现,又各自带动一大批,最终形成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阵势,这正反映了山水画由“物种进化”到“变种进化”之过程。

  失魂落魄——20世纪山水画评议

  ■彭  德

  [内容提要]山水画本来是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宿敌,可是20世纪的山水画却丢失了这个超凡脱俗的魂。中国生态和世态的加速恶化,提醒人们应该为山水画招魂,使它成为当代文化的镇静剂。20世纪台面上的山水画,不是政治的摆设,就是时尚的附庸,这在杰出山水画家的身上也不能幸免。这一世纪被重点推介的山水画作品,艺术见解倒退了一千年,停留在苏轼批评的“见与儿童邻”的水平,既同当代文化主潮无关,又没有继承中国传统;乍一看很特别,其实是另一种形态的从众与模仿,而儿童的特点正是从众与模仿。如果站在传统山水画的立场判断,除了为数不多的一些杰作,纵观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两个字:能品。

  “新中国画”对笔墨的误导

  ■王南溟

  [内容提要]对“笔墨”的争论一直是当前中国画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尤其是中国画在面临现代水墨画冲击的时期,但是20世纪以来,笔墨在中国画中是如何发展的?什么样的中国画创新才是笔墨的创新?它与“新中国画”构成一种什么关系?“新中国画”也谈笔墨,但是这种笔墨已经离笔墨自身的要求越来越远而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本文从“新中国画”这一形态出发,选择了“笔墨与写实不能两全:徐悲鸿的‘新中国画’”、“‘笔墨’山水与‘涂墨’山水:李可染对黄宾虹的遗忘”、“黄胄:用毛笔画的炭笔画”、“张仃不懂笔墨”为案例来说明笔墨是如何在新中国画中一步步被速写样式所取代,从而导致了“新中国画”的笔墨与黄宾虹在笔墨认识上的根本性背离。

  以文人画为例:

  中国绘画传统何以不能转向现代

  ■朱  其

  [内容提要]明清以后以山水画为主线的文人画演进,更多地是在图像形制层次上寻找现代变体及其自我创新的方式,很少探讨自我道德主体的现代转型,以及这种自我主体对应的空间结构和形貌的自我特性。水墨材料、图像形制和语言主体是一条由实而虚、由外而内的依附性链条,但水墨画和新水墨艺术的现代实践实际上是倾向于在拆分后的每个单一层次进行极致化的前卫实验,这倾向于现代艺术的核心基础,但背离了中国文人画的自我综合性和超时代性的体系特征。而在图像内在性上实际上抛弃了文人画善和中正的视觉气脉。“水墨”如果脱离这个19世纪以前中国文人精英的自我道统,实际上已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将图像的形式体系从主体黏附性极强的语言谱系中剥离出来,进行单线的缺乏自我道统的符号游戏。中国19世纪以前艺术之转向“现代”和转向“现代艺术”不是一回事,在总体上丢失了中国精英传统的善和道统的主体性。这一传统有可能转向现代性,但不可能转向现代艺术。

  画法舛误与境界迷失

  ■张桐瑀

  [内容提要]本文从画法的舛误与境界的迷失两个层面重点分析了当代山水画所存在的问惠,对“借鉴西法”以及“借鉴戏法”等各种不同的变革尝试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提出了如何解决“新奇形式”与“完美形式”之矛盾的新命题,指出创新不是山水画的最终目的,其终极目标是创作出无愧时代的既“好”且“高”的作品来。

  20世纪山水画的语境

  ■邵 琦

  [内容提要]“革命”、“改良”、“创新”,之所以成为20世纪中国绘画的三个关键词,在于中国绘画“衰弊”这一时状语境。救亡图存的时世和泛进化的逻辑支撑了“衰弊”判断的合法性,而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则使这一强加的判断普泛为绘画语境。这一以山水画为判断事实语境的建构,导致了山水画因自身标准的缺失而迷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