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4版:评论
3  4  
PDF 版
· 至少我们应该尊重吴冠中的真诚
· 外行是不知笔墨
还有内涵的
· 笔墨是基础·读吴冠中“笔墨等于零”随感
· “笔墨等于零”这样的标题伤人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外行是不知笔墨
还有内涵的

■周丹青
  “笔墨”一词,我也是在接触了中国之后才了解的,也就是说对着外行人说“笔墨”他是不能够真正理解其涵义的。

  ■周丹青

  第一次看到吴冠中老先生的“笔墨等于零”时只是随性一笑并没有真正去了解它的涵义。去年,吴冠中老先生在浙大举行了一个展览,适逢其会,并有幸亲自聆听了他对自己观念的阐述,感触良多。

  “笔墨”一词,我也是在接触了中国画后才了解的,也就是说对着外行人说“笔墨”他是不能够真正理解其涵义的,他会下意识地想成是单纯的笔和墨了。我想吴老先生的观念应当是认为“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存在,而并不是单纯的笔和墨。那么退而思之,如果“笔墨”在传统中国画的价值“等于零”,那么中国画艺术的评判又应涵盖了哪些方面,从古至今流传的传统艺术又有哪些审美标准?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由此可见此六点是古人对画评判的标准,而用笔之道赫然位列其中,成为评画的标准之一,而并不是像吴老先生所说的“等于零”。而在其原文中也曾说道:“书画中讲的屋漏痕……”都是“好笔墨”,可见“笔墨”并不等于零,那么岂非和他的原先论点背道而驰?

  吴老先生反复说道“笔墨”是舍本逐末,我认为这个观点并不十分正确。古人画论中常说不能迷失于技法要合乎于道。书法中也把没有自己想法的书家成为书奴,说其反被字所奴役。可见中国的艺术最终还是要表现自己的性情,展示个人独有的一面,而“笔墨”却正是发挥自己的一扇窗。我们看画家的风格固然要看其构图布置,但最为紧要的确是用笔之法,不一样的用笔展现了不一样的格调和情怀。就如黄宾虹老先生的画,他画中更展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笔墨之功。他通过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五种笔法、七种墨法。而他作画讲究笔力刚健,指出假如笔力有亏,墨便无光彩。他主张绘画要“法备气至”,即笔法备则气至,墨法齐则法备。他说:“古人作画一如作文,用笔如炼句,有顺有逆,逆是倒装句,是似宋人之诗,不宜学,不可不学。……用墨如诗文中词藻,先成句法,而后以词藻表明其语意而润泽之;用墨要见笔,犹如作文用典要达意;着色是补墨之不足,墨不掩笔,色丹青也不掩墨;此用墨之法,即设色之法。……设色非悦观,墨色即妙,即不设色可也。故名家画,一笔之中,笔有三折,一点之墨,墨有数种之涩,方为高手。”由此可见在黄老先生眼中,“笔墨”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了。毫不例外地历史的大画家也都对“笔墨”十分看重,明代大书家、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就有专门的论用笔,其中就点出了笔墨的重要性。

  吴老先生还把笔墨比喻为“未塑形的泥巴”,认为毫无价值。其实就算是单一的线条也能反映出画家的功力和情感,他的用笔节奏、格调取向都可以从中表达出来。而中国画也被人看成为线条的艺术,历代中也试举了众多名家的用笔特点:如晋顾恺之的笔法是“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南朝陆探微的笔法是“精利润媚,新奇妙绝”、“行物紧细”、“衣褶如篆文,一袖转折起伏七八笔”;南朝张僧繇的笔法是“点、曳、斫、拂”、“钩戟利剑森森然”;唐朝吴道子的笔法是“虬须之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称为‘吴带当风’”。所以说,中国画的精髓主要是从笔墨中展现的,岂是等于零。

  我想吴老先生可以自己另辟一条路来走,去革新和创造。但也并不需要否定传统,相信要是想在传统艺术领域有所作为,笔墨是不可避开的一环,永远不可能等于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4 外行是不知笔墨
还有内涵的
■周丹青 2008-3-15 美术报000342008-03-1500018;48256DEA008181F54825740C002718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