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传承与水墨身份
文/陈心懋(上海)
文/陈心懋(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心懋在《艺术观》2014年9月刊中认为,艺术本是用来表达自我的,同时也表达艺术家对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看法,是否有传承功能不重要,表达是第一的。但水墨则不同,水墨画首先意味着传承,其次是表达。
时至今日,“水墨传承”受到了诸多挑战和怀疑。似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倾向以水墨作为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实践,而很少考虑或几乎不考虑它的“传承”问题,这是时代和生产基础的变化所致。
艺术走向多元是当代的特点,这已为大家所公认,既如此,“传承”是一说,“非传承”、“反传承”也是一说,不必强求一律,各自都应有生存的空间,各自都有创造和价值。孰高孰低,应有一个时间判断的过程。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创作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以观念、装置、行为等现代主流形态颠覆传统架上绘画的倾向和作品,这些作品的指向主要是国际的,而不仅是国内的,水墨“身份”问题似乎变得引人注目起来。
在世界日益变小,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传统艺术的材料媒介也许可以作为有效的文化识别符号,使言说者具有鲜明的或象征的本土色彩,而言说指向则直面世界主流。以水墨身份介入全球的文化交流,并不会改变我们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是在尊重、包容异族文化的同时,更在乎别人,更加呼应别人的要求,从而加速对话的有效性。只有在尊重、包容异质文化之时,自身的文化特色才有可能被理解和接受,在相互包容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才可能从对方获取活力,推动自身,同时也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选自《艺术观》2014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