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树为屋”见精神
张瑞田(北京)
江西进贤县架桥镇外江村,是一个张氏族群聚集的古村落。外江村上现留存有几幢清代晚期的民居,建筑风格为江西赣鄱地区常见的一字三间砖石木结构,不算很有特色。然有一幢“因树为屋”民居,倒是值得说说。
张江村先人建村借着那块前低后高的地势,所有的建筑坐西朝东,“因树为屋”民居,位于村前正中,门口有池塘,池塘边是水田,百余米之外便是平缓的丘壑。“因树为屋”民居,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同为一字三间,四面砖石墙,正面墙为“凹”字形,两侧“山”字形,进门两米多一点便是狭长天井,正房四列木柱皆六柱落地,木柱下用木櫍,立于圆形雕花石础上,天井处的石础形制及雕花图案有别于正房木柱石础。“因树为屋”民居正门匾额上方有三组被损坏的墨色壁画,两边有雕花斜撑门罩。
端详过“因树为屋”这块匾额,又在村落里转转,我仿佛看到了“因树为屋”的三种精神:
一是文字的铮铮铁骨精神。“因树为屋”匾额四字,淡绿粉底,红石雕刻,楷书阳文,字迹平正突出石板平面约两厘米,字体气韵在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与柳公权之间,端庄瘦劲。虽无落款,却现书写者横平竖直,笔笔到位;雕刻者一丝不苟,纤毫无损,足见其铮铮铁骨之正大气象。
二是文雅的淡然宁静精神。“因树为屋”有典,出自《后汉书·申屠蟠传》:“乃绝跡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外江村杨氏早先即“梁、砀”人,自江北来“依树架屋,隐居乡野”,当然要“因树为屋”,称“外江村”。“因树为屋”民居,建造于清代光绪30年(1904年),据其先主人现年62岁的曾孙杨世奇说,先祖建屋时其后院真有一棵树。先祖读古书有文化,不经商只种田,“因树为屋”,安身立命,淡泊宁静,告老后山。
三是文明的传统坚守精神。“因树为屋”民居原先的主人,耕读传家,为人楷模,代代传承。其后裔分支发丫,仍然是故土难离,断断续续“因树为屋”。在村落上另外几幢有人居住的老屋内,偏房堆放着的旧时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器,如风车、纺车、独轮车,即便不再使用,却都擦拭得干干净净。尤其是村上几部早被淘汰的水车,家家都置于厅堂边侧木撑上架,每年夏天还要为其涂上一层桐油。
因为“因树为屋”久远的文化内涵传承,也因为“因树为屋”建筑物实体的存在,或许于外江村张氏人家看到卫生整洁的情景,我以为都承载了这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更有意思的是,现在邻近村落的人们或镇村干部要去外江村,都会很自然地说“因树为屋”!外江村的乡愁记忆与惦念,就这样借助着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