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评论

让版画像细胞一样遍布身体的各个地方

文/李川(重庆)

  除了两年一次的全国版画展以及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最近几年来,全国各种版画活动明显增多,首先常设性竞赛式展览影响逐渐增大:如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观澜国际版画展”、民间资本介入的“虚苑青年版画创作奖”,“中国青年版画邀请展”等,参与者众多,规模和奖金都远远超出前几年,而各种地方性的版画展览也明显增多;其次,强调国际间的交流互动,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先后举办了:“第九届IMPACT国际版画会议”(中国美术学院)、“首届国际美术院校版画专业主任论坛”(中央美术学院)、“印痕与编码——国际版画活动周”(四川美术学院)等活动;第三,年青评论家和策展人积极介入,版画一时间看起来热闹非凡。

  正如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文艺创作有高原没高峰”。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缺乏真正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作品?我想这里面应该有多种因素,首先是大时代背景的改变,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的发展,让每一个个体在今天都能发出各自的声音,声音有大有小,众声喧哗下,难以分辨主次以及良莠。第二,资本主导下的利益驱动。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今天难以简单地得出对与错的答案,资本或者金钱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操作资本或金钱的人。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众多传世和著名的作品都是贵族、皇室以及大家族的订件,同样,清代经济繁荣的江南商业力量,也让“扬州八怪”的作品占据了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地位,因此,简单地指责和排斥商业和资本的介入,是一种思考的惰性,但积极拥抱商业,以商业的成功来书写艺术史、版画史也是不准确的行为方式,过于强大的商业力量也会变相地压制艺术家的天性,使其丧失个人独立的自由创作之精神。第三,大众审美的教育。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中国现代版画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开始,版画用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传播进步思想,用尖锐的视角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一大批艺术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出现了古元、李桦、彦涵等一大批版画家。那一时期的版画作品以简洁有力的艺术形式唤醒普罗大众的觉醒,1949年后到上世纪80年代之间同样出现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经典版画作品。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专业院校逐步完善各大版种工作室设施和技术,版画家们的作品进入了所谓“版画本体语言研究和表现的语境”,版种、技法、技术等提高了版画创作的专业门槛,好的方面是提升了版画作品的整体品质,但另一方面技术难度的提高,设施设备的专业化,也让新的版种难以轻而易举地建立起工作环境。带来的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大众版画逐渐衰微,以及地方性群众群体创作力量的消失。这种影响使版画创作力量逐渐集中到以各专业院校为主的教师群体,这样一来,版画的影响力实际上是在萎缩。而中国画,则从乡村到庙堂,从少儿美术兴趣班到老年大学,其血脉深入到社会的最微小细胞。

  我们都知道,从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到古代复制性版画的运用,版画并不是一个生硬嫁接的外来画种,而同样是深入中国文脉、深入身体骨髓的一支暗流,未来版画走向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还是真正做到“版画进万家”?我想,当然应该让版画像细胞一样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样营养丰富的土壤才能长出参天大树,才能让山峰更高。

  是值得版画人深思的时候了。

  (李川,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副教授)


美术报 评论 00014 让版画像细胞一样遍布身体的各个地方 2016-02-27 12809774 2 2016年02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