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美术馆发展需要多重推动力
■席挺军(恒庐美术馆馆长)
■席挺军(恒庐美术馆馆长)
艺术市场从2000年的节点发展到现在,总体来说一直在上升,民营美术馆也成为整个艺术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可以看到很多画廊也叫“美术馆”,如果从现在为了艺术繁荣发展的层面上,不是说一定不能叫“美术馆”。文化部评选“中国诚信画廊”时,根据场地、功能等硬指标,将画廊和画店明确区分。对于民营美术馆我们也可以借鉴,比方说分为A类、B类、C类,按照不同的条件分类,大家都爱叫“美术馆”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从行业的规范来讲,美术馆应该要具备以下的几个条件:一、美术馆应该具备展览的空间条件,需要有策展团队。二、要有学术的指导思想、定位和宗旨。三、在一定基础上,美术馆应该要具备五个功能——桥梁功能、收藏功能、展览功能、公共教育功能和拓展功能。所以说要规范名称,首先要尊重艺术行业的行业规范。这种行业规范需要官方指引和媒体的配合,在定位梳理的基础上,扶持和帮助,让民营美术馆向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这是行业成长迫切急需的。
美术馆的发展和经济有很大关系,目前我们的美术馆都需要投入,而没有自己的造血功能。但如台北故宫博物院,销售做得很好,形成了自身的供血系统,我们国内的民营美术馆也可以向这个方面发展,在展览的同时也将衍生品带进去。而像北京、上海的一些馆有很强的后台支撑,这在杭州还是有欠缺的,民营美术馆如果没有支持,很容易会为经济问题而折腰。
行业整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推动力,一个是需求,就是我们讲的市场性;一个是资金的支撑;一个是人才的问题;再就是政策层面的扶持。
总体来说从2000年开始,整个艺术市场发展速度快,2005年前后,艺术品“井喷式”的发展,可能是透支了后期的发展潜力,以浙江一线画家为例,画的价格不到10年涨了近30倍。但是市场的容纳力到底有多少?大家已经意识到艺术品的行业要发展,在推动力方面,资本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介入的节点。不管是新三板还是私募、股权投资都是对艺术品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这种模式国外在做。当然国外的基金会形式也比较多,但是中国情况不一样,美术馆运营的基金会比较困难,可能也与人的性格和习惯有关。对于资本的介入,大众也许存在质疑,觉得美术馆应该是公益性的,少一点资本运营。其实民营美术馆有两种方向,一种是“民政局注册的民办非盈利机构”,就是非盈利的;还有一种是“工商注册的民营美术馆”,就是商业机构。就算是民政局注册的民办非营利机构,现在也存在运营资金问题,如果说能够把金融引进来,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未尝不可。至于工商局注册的,本身就是盈利机构,更加没有问题。人们讲“钱是带铜臭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钱作为资本是最规矩的,投资首先要求是否规范,不会投给不规范的公司的。资本入注之后,就会规范运营和管理,会重新梳理企业发展的方向,钱用得要合理合法。
另外,对于整个行业还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举个例子,到工商局去注册一家艺术品公司,只有“工艺美术品”,没有“艺术品”这个分类。工艺品是可以批量生产的,艺术品是限量的,艺术家最怕就是把他的“纯艺术品”叫做“工艺美术品”。这也造成了一个结果,比如说我们杭州“文化创意八大产业”,艺术品是其一,但是具体落实的只有“工艺美术品”,没有“艺术品”。当然这也就牵涉到税收,“艺术品”交易只能按照批量生产的“工艺美术品”来收,17%的增值税,现在还有价格“倒挂”现象,利润在哪里?可以说,全国的艺术品行业都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地位。另外,在资金解决方面,比如政府采购项目是不是可以偏向一下民营美术馆,认购一些展览,就像杭州市每年有300万给书刊行业当资金,分到企业手上并不一定很多,但是都能感受到政府的支持。
再者,行业内部也存在问题,比如我们说的“三假”——制假、售假和拍假。中国历史上艺术品的收藏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一直逃不开“假”这个话题,有人说因为有“假”,这个行业才好玩,我觉得现在需要规矩和标准。还有美术馆的专业人才培养也都是亟需的。
民营美术馆是具备公众服务功能的,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艺术传播、信息传递如何与社会形成互动的气场,就是我们俗称的公共教育。公共教育的形式不一定是局限于讲课,也可以是平时的幼儿活动、老年活动等等。恒庐也会配合教育局做一些儿童绘画在评比、展览,这也是公共教育的互动。
当然,美术馆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学术性,恒庐美术馆的发展一直沿着“恒庐五老”——卢坤峰、童中焘、吴战垒、吴山明、金鉴才5位老先生在美术馆创办之初定下的传统学术路线前行,每年办几场有影响力的展览。办一场好展览,可能会拉动区域的旅游等市场,一个城市如果有个很好的美术馆,对于城市来说,也是一张文化展示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