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美术馆要服务于艺术学的研究
■陈火法(光达美术馆馆长)
■陈火法(光达美术馆馆长)
光达美术馆有两位创始人,我和司徒立先生共同创办光达美术馆。我出于对艺术的兴趣爱好,自上世纪90年代初涉足艺术品收藏,从2007年开始,进行较为系统的收藏。我阅读了焦小健老师赠送的专著《与物为春》,“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由衷接受并开始深入了解具象表现绘画理论,名家们的绘画理论,让我对艺术品鉴赏和收藏的思路豁然开朗。我也是在这本书中,了解了司徒立先生。
同时期,司徒立先生把具象表现绘画带入中国。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酒会上我结识了司徒立先生,具象表现绘画赋予我们的共同语言,让我们相见恨晚。而后,在司徒立先生的学术指导下,我的艺术品收藏逐渐走向具象表现绘画学术体系,学术脉络越来越清晰,藏品越来越丰富,最终我们决定建立光达美术馆,将典藏的作品呈现给公众。
在司徒立先生的带领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作为学术研究主体对光达美术馆提供全面的学术支持。强大的学术支持,使得光达美术馆的收藏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就如当前展览——光达美术馆开馆展——《迂回与深入》,展现了法国和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的发展历史。目前中国较大的有100多家民营美术馆,百家争鸣,光达美术馆的立足基点也是长足的发展目标——成为成体系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美术馆。
国内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历史还很短,因此,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国外私人美术馆历史的经验积累,比如建筑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管理体系等等,有许多方面都是可以参考借鉴的,这比自己摸索要高效得多。最值得借鉴的是国外私人美术馆实行理事会制度。目前国内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应该脱离谁出钱多谁发言权大的商业思维,不逐利,完全服务于艺术学术的研究和发展。
开美术馆容易,养美术馆难,美术馆基本没有造血功能,都是靠光达集团的资金支持,考验的就是投资人的公益信心和资本实力。
我做企业为什么养个美术馆?这对社会、对民生有好处,精神文明的建设是很重要的。民营美术馆的良性发展,需要奉献资本,接受捐赠,但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比如对美术馆捐赠的税收优惠等。
现在有政策鼓励开美术馆,并有相应补贴。但是我们本身的运营不需要这类补贴,有利于艺术的发展我们还应该捐钱。我们希望向企业来拿钱,比如企业跟美术馆合作,办高规格的或者引进西方的展览活动,我们提供场地,全程支持全程策划,利润用来服务社会大众,建立起中外和各个层面的艺术交流。
另外,光达美术馆对外是收取门票的。本意不是为了门票而门票,我们把门票收入捐赠给杭州上城交易基金会。我们也是这个交易基金会的发起人,这是一个长线项目,每年用这笔资金鼓励上城区的优秀教师。“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而且很多来参观展览的人,他们的使命感提高了,不仅买了一张票,更出了一份爱心,所以区政府也非常支持。
对于巴塞当代美术馆对外宣布争取2016年挂牌新三板,接洽的投资者在资本界也是大名鼎鼎,事实可见,资本运作对新平台的追求是强烈的,艺术品的证券化,已经是势在必行。“美术馆有限公司”可以股改上市,但是,真正的美术馆,应该与市场隔离,避免市场经济利益的干扰,保持学术思想的独立性和纯粹性,真正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体现的是视觉艺术的学术价值。而画廊作为一级市场、拍卖行作为二级市场,体现的是视觉艺术的商业价值。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双行,才是视觉艺术生态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