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聚集

文章导航

用青春为时代艺术注脚

  青春,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无所畏惧;青春,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气风发;青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时代张扬。我们在时光中前行,没有退缩的余地,岁月荏苒,总该有什么为人生的每个篇章做下注脚,莫使高堂明镜悲白发时回首来路唯余一片苍茫。或许,“美术新青年”的活动就会成为无数青年艺术家的青春注脚。

  “第三届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前后经历了300多个日夜,虽在漫漫历史中,仅是沧海一粟,却牵动了数以万计的心。4月20日,50强作品在杭州西湖美术馆集体亮相,而来自全国的著名艺术家、学院教授、策展人、艺术理论家、媒体人组成的评审团则与广大网友,一同确定了全国10强的最终名单。青年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前辈们的指导和肯定,著名艺术家周韶华,著名版画家卢治平,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沈伟,中国美术馆策展人、收藏部副主任王雪峰,两江学者、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蒋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宜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海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于振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井士剑,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力伟,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陆琦,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教授张正民,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卫,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邱兴雄,江南大学教授、江南油画雕塑院院长朱志刚,湖南逸点空间艺术总监刘晨,广东省美协策划委员会执行主任方旭东,浙江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池长庆,中山美术馆馆长刘春潮,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司小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曹跃,上海美协粉画艺委会会长李子久受邀担任本届“美术新青年”50进10评委。评委们普遍认为本次展览入选作品整体水平很高。

  评委卢治平说,“有一些很年轻的作者表现出了极强的潜力和探索的精神,在艺术上也有相当的成熟度”。评委王雪峰说,“从展览中,我能够感受到当代画坛的青年艺术家所涌现出的创造力,他们对于所要表达的客观世界的独特创造性,有一种文脉的延续。在技术表达上呈现出多样性,不仅表现在油画上,在国画上也能感受出来。青年一代在技法上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笔墨当随时代,周韶华老先生认为,“我们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艺术语言,我们要鼓励年轻人创新。现代人不能老吃祖宗的饭,自己没什么新活。这个展览挖掘了很多青年人才,值得鼓励。”

  在本届“美术新青年”10强中有3件为版画作品,小画种作品得到来自不同艺术领域评委们的广泛认可,这与往届“美术新青年”有所不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评委们的注意。评委张强认为,“我很惊讶地看到,在这些作品中,最好的是版画作品。版画为什么突出呢?因为版画可以调动材料,丝网、水印、拼贴、木刻等,手工性的、机械性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面体现。版画本身也是一个古老的种类,但是因为材料先天的丰富性,让很多的青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感觉点,并且把它释放出来。传统学科的衰落在今天是谁也无法抑制的。我觉得这是今天这个展览提供的最尖锐的问题。这个展览是最好的晴雨表,因为这代表了这个时代里相对优秀的青年的选择。我希望美术教育进一步打开有关类别的限制,不要局限在平面化的或者传统的分类之上。因为我们今天已经看到,这已经对创造力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和限制。所以,要进一步解放类种,解放语言,解放材料,让艺术家真正从思想观念上,成为一个独立创作的人。”

  当然,入选的作品因为独到的艺术表达力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而没有入选的作品也十分精彩,正如评委陈海燕所说,“这次展览很多作品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评选的主要目的,我想是通过这个活动,使年轻人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够带动更多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创作更好的作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青年艺术家在成长,“美术新青年”活动也在一同成长,3年,5年,10年,或许我们会随时光老去,而艺术终将永恒。追逐艺术的年轻人,就像那离离原上之春草,繁荣向上,推陈出新,将一代一代地为“时代艺术”标记醒目的注脚。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聚集 00006 用青春为时代艺术注脚 2016-04-23 12861348 2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