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评论

回望与对话

  回望与对话

  文/刘元玺(杭州)

  《民国画册集萃》第一辑共六本,收录了《白社画册》两集,还有诸闻韵、李苦禅、张书旂早期的作品集,以及郑祖纬的遗作集。只听这些名号,心中便为之一震,这都是平时只闻其名却从未见过真容的画册,细细翻阅,好像是他们在用一幅幅热情饱满的作品诉说自己在风雨多变的年代泰然作画的风骨。

  《白社画册》两集中收录了白社成员潘天寿、诸闻韵、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等人的画作。1932年潘天寿发起成立白社,其实是在教书之余利用时间进行创作。张振铎回忆说白社的意思是“不问政治,洁身自好,专究学问,以绘画见清高”。如今画册中的作品大多已经不在,借此画册不仅可以看到他们早年不同的绘画风格,也可以看到他们在画外的功夫极深,对笔墨的探索更是从未停歇。让人最为感佩的是他们各有师承,各有创造,亦师亦友,打破了历来“文人相轻”的魔咒,被后世称为“文人相亲”。他们为追求艺术的真理而结社,求同存异,百家争鸣的佳话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令人艳羡不已的。

  诸闻韵、张书旂是单独成册的,书中能够了解两位画家早期的创作风貌。诸闻韵一生命途多舛,其画作承缶翁遗韵,黑白之中生乾坤。张书旂的作品题材非常广泛,山水、花卉、禽鸟等无所不能,造型准确,用色用墨的层次感十分丰富。李苦禅是画集中收录的画家中唯一一个北方人,为齐白石高足,曾于1930年到1934年南下任教于国立杭州艺专,教学之余常常与潘天寿切磋画艺,至今仍传为佳话。值得一提的是,郑祖纬应当是对于大家来说最为陌生的,不过我却早已深知这位国立杭州艺专首届大师兄的才名,也对他草草收场的人生最为感慨。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极高,只可惜天妒英才,25岁就因病去世,潘天寿、林风眠等都为之深深叹惋。据说他虽然年纪轻轻,画作却能见老者的笔力。张书旂的侄子张海天曾从父辈回忆中得知他作画的情形:把丈二宣纸张于壁上,自己于楼梯上默默观之,心中思索如何落笔,下来疾笔而就,如惊涛拍浪,气贯如虹。我一直在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笔力才可以做到如此惊世骇俗,直到我将这本传说中的遗作集拿到手上,细细观其画作,才明白其气势与所传不虚。

  《民国画册集萃》第一辑的文献价值是可十足称道的。这些民国画册多以古籍的身份被人忽视乃至遗忘,一方面它们原先都是民国珂罗版印刷,全为黑白,在彩色印刷技术发达的今天容易掩盖其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些民国画家后期的作品,早期作品因为年代相对久远,散佚严重,留存于世的也多为馆藏或私人收藏,一般人实难瞥见,而他们前后期的创作风格往往是大不相同的,如果缺失了早期作品的反观与比较,会使我们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造成一些困扰,这套画册正是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这套集萃的主编王犁戏称自己为“好事者”,倒是希望美术界能再多些这样的“好事者”,如此一来,对于读者来说也就好事多多了。倘若可以借助这套画册做一次回望,与民国画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年轻人之间的对话,是汗颜还是奋进,或许才是这套画册再现于我们面前的意义。


美术报 评论 00022 回望与对话 2016-12-31 美术报2016-12-3100048;13003385 2 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