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
三年磨一剑,百年名社襄助世界名城
7月23日,第三届钱塘江文化节北京周将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重头项目,“弄潮杯”全国书、画、篆刻大赛在西泠印社和杭州市江干区政府历时三年的打磨下,成为全国性品牌展事。作为首席钱塘江文化大使,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向我们娓娓道来他所理解的“钱塘江精神”、“钱塘江文化”。
分享:钱塘潮告诉我们
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亲身经历过钱江潮的人,无法不被它“千里波涛滚滚来”的汹涌澎湃天旋地转的气势所震撼。
“我看过很多次的潮水,被它深深所感染,我知道潮水汹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气势,这对我们民族精神和人格精神的打磨、熏陶、提炼有相当大的影响”,陈振濂表示,看了钱塘潮会立志要做大事,不做琐屑的、志得意满的小事,心胸要开阔,格局要大,做事讲究宏大气象。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首潘阆的词是陈振濂最喜欢的描写钱塘江的一句,但他尤爱后面这一句:“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向涛头立’,是我们原来就能预想到的,但后面这句令我非常意外,觉得非常突兀,令人一震,这是非常鲜亮、强势、有力度的意向:弄潮儿在波涛汹涌之时,自己都可能站不稳;但他手里的红旗不仅不被潮水卷走,还要做到不被沾湿,可以想象这场面有多么的壮观,也可以想象需要多么大的定力和勇气。”陈振濂和我们分享道,指挥波涛犹如指挥着千军万马,“今天的杭州,我们的首位度不仅是要做弄潮儿,更要做那手把红旗的旗手,成为全国样板。”
解读:告诉世界
我们将向哪里去
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以杭州江干区钱江新城为代表的钱塘江流域已成为“中国样板、浙江实践、杭州经验”的标志性地区。
在陈振濂看来,钱塘江文化的背后有几个潜台词,一是从杭州的跨江发展转变为拥江发展的新战略;第二,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新发展;第三,钱塘江的文化不仅是一个区、一个市的文化,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符号的重新塑造。讲清楚这三个点,找到与之对应的方向,是推动钱塘江文化发展的关键。
“从西湖到钱塘江,是一个物理发展空间的拓展,但还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提炼,它们的定位是不同的。”陈振濂表示,西湖文化是高度发育成熟的、历史积累非常悠久,品牌辨识度非常高,但她作为中国现在日新月异、高科技、网络等突飞猛进、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精神的标识,在强度表达上还显得比较温雅优美:“弘扬西湖文化,肯定是弘扬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她告诉世界我们从哪里来;钱塘江文化和西湖文化相对应,要告诉世界的是:我们准备以什么样的方式奔向哪里去?”
但是,如何建设钱塘江文化?将怎么发展?都还是未知数,没有现成模板可供参考,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座城,一个区域也有它的文脉,理清文脉就相当于疏通人体血脉,是治本之道。研究透钱塘江精神对于杭州今后的各项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去研究、推广和宣传。”陈振濂感慨道,建设钱塘江文化还需要有聚焦点,需要连续的、多角度的以钱塘江精神作为旗帜标杆的全面推动,进行经济、城建、人文各个方面的研究、挖掘、推动,最终都要汇拢到钱塘江这个概念上来。
探索:文化助推
钱塘江精神落地
“钱塘江文化大使”,当陈振濂获得这个称谓时便感到,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使命和担当。当江干区及杭州市的领导和他一起商量如何打响“钱塘江文化”这张牌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虽然客观来说,相比人文西湖,钱塘江文化历史积累没那么深厚,历史地位没那么高,承载的故事、人物、事件等还没那么深入人心;但是,未来可挖掘、可做的文章肯定大有可为。因此,钱塘江文化节成为了很好的载体,而西泠印社作为杭州文化的标志之一,在钱塘江文化的挖掘、打造上亦不可缺席。
“西泠印社是全国著名的百年名社,其诗、书、画、印在全国学术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力,因此我提出,我们的活动主题要和西泠印社百年名社的发展指向相契合,要办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活动,且要与西泠印社倡导的‘诗书画印综合(兼能)’相结合,要和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承传精神相关联,同时也要切合于我们这个时代。” 可喜的是,江干区和西泠印社在这几个方面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在主题确定上,陈振濂告诉我们:“世上的大江大河众多,但‘潮’却是特指钱江潮,这个‘唯一性’更让大家联想到国家突飞猛进、高速发展的‘浪潮’。”
目前,“弄潮杯”全国大赛已经推出三届,分别是全国书法大赛、篆刻大赛、国画大赛。“三届大赛累计收到全国各地的作品7000余件。西泠印社主动发挥专业和品牌的优势,使活动在全国具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江干区做好指导和后勤保障、组织服务工作,而且很好地做到在评审过程中尊重文化、尊重专业。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区、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市的文化,而是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新时代的精神符号。”
陈振濂表示,通过三年的艺术评选和展示,钱塘江文化精神有了非常形象的诠释,通过诗书画印等非常传统的文化形态,突出表达浙江人敢闯敢干、勇立潮头的精神。
7月23日,这3年来的获奖作品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更有钱塘江文化研究会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型交响乐《钱塘江交响》等项目的展现,让钱塘江文化有了具体的表现样式,可看可听可触摸,更能迅速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