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声音

王赞:

致敬自然 致敬发展

  “潮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开始推拥,如雷鸣声在耳边。顷刻间,潮峰堆起一面七、八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每一位看过钱塘潮的人总会被这一壮观的场景所震撼。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用一幅高7米、宽14米的作品,向钱塘江致敬,向杭州这座高速发展、勇立潮头的城市致敬。

  我是杭州新移民,来到杭州这座城市,这里的文化厚度和悠久的历史传承,都让我们倍感自然和文化不断发展带来的历史厚度。我们很难用艺术来清楚地表达杭州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历史的深度和震撼。但钱塘江,尤其是钱塘潮这一自然现象,蕴含了整个杭州各种城市特征、文化特征和自然特征,这种天然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现象,蕴含着人文的底色,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创作这样的现象,包含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敬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早就听说钱江潮令人震撼,农历八月,大一刚进校,我便和其他两位同学,晚上10点多从南山路校区出发,沿着钱塘江旁的小路骑过三堡、九堡,花了两个多小时一直骑到海宁美女坝,凌晨3点多,远远就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一直延续了一个多小时,当时我们压根不知道这是潮水的声音,当有人喊“潮水来了”,起身才看到远处一条白线,起初还以为就是一个波浪,等潮水瞬间到了边上才发现,浪直面冲来,这时候我们才真正知道钱塘潮水是如此表达的。

  钱塘江水年复一年地流淌,又年复一年不断给我们带来震撼。历史上有很多画家都画过她,近现代也有很多诗词歌赋、文献流传,从艺术形象来讲,诗词给人的想象空间非常大,但缺失了视觉的感受,诗画的结合,图像与诗境的结合,才能真正好地表达这一种自然现象。我常常感叹于今天的社会、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惊绝表现,但仍不能满足,成为我们画家内心澎湃的感动,总想用一种最好的方式,表达出作为绘画人的经历和感悟。

  创作《钱江潮—魂》,我已经准备了整整两年多,有了大量作品的积累。当在泼墨画的探索中,墨与纸形成了这种气象万千的、万马奔腾的特殊的波涛形象的肌理,而这种肌理的艺术表达语言恰好反映了钱塘江的气势和视觉的意向。我放弃了水墨文人的矜持,放弃了温文尔雅的文气,把钱塘潮的豪迈和激情充分激荡起来,将自然现象转变为我个人对自然的敬畏,转变为豪迈的气象表现。这件作品并不是预设的,而是在过程当中呈现和展示出来的,这样一种展示方式也带来了我对钱塘潮的新认识。这件作品是我献给杭州的,是我最想表达的和我对钱塘潮灵魂的重塑。即便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回想起来我依旧很振奋。

  作品尽管很大,但我并不在意于大尺寸的展示与宏大的设想。杭州是一座具有江南所有美学特征的、非常温文尔雅的城市,但杭州城的创造力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蕴含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的爆发力和创新力。杭州的底色、爆发力和这条大江有着太相近的个性。

  看着钱塘江潮起潮落,这让我感觉到,几十年来轰隆隆的潮水就像杭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经历的变化和速度令人感叹。感叹自然的力量,感叹时间的逝去,更加感叹我们国家的发展,这一切令我们倍感振奋。《钱江潮—魂》就是我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更是对我们经历的历史的尊重。


美术报 声音 00026 致敬自然 致敬发展 2019-07-13 10561304 2 2019年07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