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声音

孙永:

文艺工作者也应“勇立潮头”

  壮美山河,笔墨为象。钱塘江边,潮水宁静无声,白色的雾气,氤氲翻腾,远处的六和塔,若隐若现。浙江画院院长孙永笔下的钱塘江或汹涌澎湃,或宁静安详,江潮海浪不同的动态和意境,都源自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钱塘潮,是他最爱的主题之一。

  “钱塘潮一直是天下闻名的自然景观,历朝历代留下了不少传说和歌颂的诗赋,就绘画而言,宋代李嵩《月夜看潮图》,周臣《观潮图》、袁江《观潮图》等佳作传世。”在孙永看来,相比文学,描绘钱塘潮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众所周知,画水、画浪潮对作者而言,绘画技巧的难度和对气势的把握都是不小的考验,是一个相对比较难的题材。”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便开始尝试画“钱塘潮”:“钱塘潮这个题材非常受大家特别是浙江地区的群众的喜欢。孔仲起老师的作品对我们影响很大,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他的钱塘潮系列作品便早负盛名。他建立起一套自身的绘画语言,在他去世前的几年间,还创作出了不少精品力作。”1996年,孙永为钱塘潮最佳观景地的海宁画了一幅超大尺寸的钱塘潮作品,从此,他的钱塘潮题材便“出了名”,许多重要的场合都会看到他“滚滚钱江潮”。

  对孙永而言,钱塘江不仅是自然景观,是他的绘画题材,更是浙江人民的“母亲河”:“我们曾经做过考察和梳理,浙江60%以上的人口与钱塘江流域息息相关,”而且,除了巴西亚马逊流域有潮水现象(但规模和气势远远无法和钱塘潮相媲美),钱塘潮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近十多年来,钱塘潮成为表现浙江人民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成为弄潮儿的精神符号,我们文艺工作者也要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自己的方式方法来不断描述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第三届“弄潮杯”钱塘江全国中国画大赛,主题便是描绘钱塘江两岸的江景事人,孙永积极地为其呼喊,浙江画院也响应和支持,踊跃投稿。“本次展览的规模和质量都非常不错,希望此次到北京的展览能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

  “我们文艺工作者,尤其是美术艺术者,希望能多接触这个有难度但却富于内涵的题材,把母亲河的景观和我们浙江省40年来的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联系起来,不断宣传,扩大影响,这也是我们勇于担当的表现,”但孙永也表示,钱江潮偶尔看一次是没用的,对其中的景观特性和精神实质的把握是需要反复观察、揣摩、推敲,长期历练,方可将其画得出神入化。


美术报 声音 00026 文艺工作者也应“勇立潮头” 2019-07-13 10561305 2 2019年07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