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的审美口味有待回调
■田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
观众的审美口味有待回调
■田恬(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
传统水墨动画在我国“作为一道旖旎的动画旧景而存在”的现状,与动画整体制作市场、大环境息息相关。在还未形成良性投资、制作与发行环境的现在,多少制作者、投资者有耐心、有信心去不惜周期与成本,舍弃简便、快捷的一些动画手段,而对传统水墨动画情有独钟呢?
尤其在我国影视业(当然其中包括动画业),“非理性地依靠吃制作费发家致富”的不良现象层出不穷,且严重缺乏自我杜绝的态势。这种恶性的商业运转模式,让本该落实在每一帧动画上的制作费,总能莫名其妙的无底线地降低。在制作费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谈何弘扬国产水墨动画的辉煌?毕竟现在的生活环境、创作环境、制作环境与当年《牧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截然不同了。
此外,近些年我国高校教育的招生导向,也决定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重动画、影视甚至漫画能力,轻美术功底与修养的现状。4年大学学习下来,绘画能力不升反降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考生在备考阶段,在一些老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根据各大动画专业考试科目的设定,进行“快速”、“便捷”的专业培训。你高校设定哪些科目的考试,我们考生就准备、练习哪些。既然很多高校放弃了对素描、色彩等传统绘画基础的考核,在时间紧迫、千军万马竞争的环境下,又有多少人会去思考扎实的绘画基础对动画创作的良性作用呢?于是,会形成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即考生在艺术高考的时候,几乎每一门考试科目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一进大学校门,与老师交流时,老师会很难过地发现他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印象派、分不清工笔和写意的区别……即使是动画也只知道一两种类型的。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水墨动画这么多年的发展,可以说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虽然种种因素制约了水墨动画的发展,但是也不会出现断片,一切皆有可能,以后水墨动画出现经典之作的可能性太大了。《功夫熊猫3》是我看到唯一一部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和谐统一的动画,该动画让我看到中国水墨动画在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动画中合理生存,熠熠生辉的奇妙经历。也许,在数字动画当道的世界动画环境下,以数字手段去再现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魅力,不失为一个好的手段。其实,无论我们国家的观众、还是制作人员,对属于本土的传统绘画和动画手法,是有着先天的亲切感的,纵观一些动画片头、包装、某些个人创作的艺术动画短片,水墨这种形式常有出现,几乎每次出现都会令观众眼前一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给了水墨动画在受众接受度上以优势。这也给水墨动画的商业价值奠定了基础。如果在具体制作手法上,一方面保持其艺术价值与表现力的精髓,另一方面巧妙运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把传统水墨动画制作上的局限性屏蔽掉,实现水墨动画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不再遥不可及。
我本人并不认为传统水墨动画的内容本身有落伍感。很多时候,越传统、越民族的,越有国际化的接受广度。关键在于,现在我国很多动画观众,甚至从业人员,被日式、美式漫画和动画“熏陶”多年,其动画审美口味相对固定。加之多层面的动画教育结构,对传统绘画、西方绘画不够重视,导致很多人缺乏对以水墨动画为代表的传统动画的欣赏习惯,出现其被高高搁置的情况就可以理解了。
因此,加大对本土包括绘画在内的,众多艺术形式的教育与学习,不失为一个解决该问题的好方法。当然在这个基础上,适当研究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改变,把这些改变渗入其中,也是十分必要的。个人认为当代水墨动画在国内都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从这个角度看,“当代水墨动画”这个词汇就会显得弱弱的。所以,中国动画面临的问题太多了,亟待改善的地方也太多了,而我们手握着几千年的丰厚资源,却不能好好发挥,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