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聚焦

文章导航

新水墨创作要建立理论体系

  周韶华先生这个班被称为“新水墨班”,但“新水墨”这一概念,其实挺中性的,而且弹性也很大。现在很多人批判这个概念被商业所绑架,因为各种不同的风格类型都可以往新水墨这个框架里填充。但是我们这个班,邀请的导师具有不同背景,带给学生的理念也完全不同。我全程参与了他们的教学,我给学生更多地是强调一种思想性的变化,如何在理论层面上建立自身独特的体系,并且尝试给他们布置毕业论文。但是,由于学生们对理论较为陌生,他们会用一些诸如“艺术家的逻辑思维强大之后会不会限制形象思维”这样的观点来抵制理性的介入。

  然而到了毕业展览前夕,大家似乎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旦他们离开了这一群体,独立性就变得异常重要,没有人会再去指导他们,也没有人再去影响他们。如果自身没有确立一条明晰的发展道路,今后的艺术创作将很难进展下去。所以我经常问他们,做抽象也好,做观念也罢,你们走下去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支点来支持你不断地往下走,这就变得很关键。

  另外,我还特别跟他们强调,当代水墨的对手实际上是人类的整体经验。也就是说,你创造了一种人类没有的图式,别人马上就会用已有的经验来进行比对。国画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家没有太多的要求,觉得喜闻乐见、赏心悦目就可以了。新水墨则不同,它必须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

  学生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非常困惑,新水墨到底是什么?课堂上他们也会问,这个概念到底成不成立。我解释说,艺术命名其实是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比如野兽派,你不能说马蒂斯整天像野兽一样去思考、去创作,它只是一种形容。新水墨也一样,它只是试图在现代国画这一概念之外找一种新的可能性而已。学生们以往的经验都偏传统,在学习新水墨画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比如说画一个梅花,梅花的具象是他的心理框架,但是一旦不让画梅花了,他面对的就是一个空白,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茫然和焦虑。

  当然,我也很欣喜地看到,这次的毕业展览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一些同学在理论思考的道路上走得较远。比如说朱农,她之前就对德国的表现主义非常感兴趣,所以她就置换了材料,用水墨来表达表现主义的东西。朱鹏飞在展览现场设计了“扎气球”的装置,让人耳目一新。还有另外一个同学,做的作品出乎我的意料,他改变了绘画的介质,尝试在冰面上画画。我们以往都在宣纸上画画,宣纸很薄难以渗透,没有立体感。但是由于冰的作用,他的作品一下子具有了立体感。我认为,如果这个作品的呈现方式更加考究,可以参加一些很重要的展览。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聚焦 00004 新水墨创作要建立理论体系 2016-04-23 12861223 2 2016年04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