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大师作品寻找自身出路
周韶华名家工作室导师团成员:于振平(中国美院教授)
我在这次周韶华先生名家班新水墨工作室的教学当中也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我们的学员从全国各地而来,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各异。很多学员来上课以前,在当地也是很有地位的。他们身上会有很多不同的优点,也有过去长久沉积下来的一种创作惯性。
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同学对“新水墨”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虽然有少部分学员的传统中国画底子比较好,但是无论从主观认识上还是客观实践上都有很长时间对这样的新教学形式不能适应。所以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很难的。
我觉得新水墨工作室在教学方面还是有非常显著的特点。主要是邀请了很多全国各地的老师来参与上课,不光有实践的老师还有大量的理论家来做讲座。老师们的观点也是各异的,从中产生出很多碰撞。大量老师从理论到实践的“轮番轰炸”,到了第二年,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班整体的创作都有了起色。
如何让同学们尽快地进入状态,这是个问题。因为这个班和美院的全日制教学不同。这是阶段性的集中起来上课,每年大家碰面几次,交流、学习、创作,强度非常大。
我个人在教学方面是提供了大量的大师经典作品,有1000多幅,让学员去深入研读体会。同时我也跟学员们分析解读这些作品。创新不是漫无目的的,更不是无缘无故的。大师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对于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再者,我上课时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性格不同,创作方向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要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辅导。
我觉得每个单元教学环节之间如何链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接一环,要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进入状态。从教学而言,重要的还要有一定的“限制”,要创新,但不能过于“开放”。我给他们规定课题,并设立关键词,作为单元课程的重点要求。当然,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这是首要的。要让大家感知到自己内心的审美活动体验,从而形成各自的审美感知能力,有自身独特的观察能力和表现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各自的潜能。
而事实证明,我们的教学成果是良好的,同学们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非常明显、可观的进步。两年的课程很短暂,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入口,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