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馆:打开窗户,放飞快乐
■本报记者 金璟
快乐,是一种生存状态,它来自生命本身的活力。快乐还是一种力量,像地下的根脉,充满年轻的朝气,无穷无尽。荷兰馆就像上海世博园里传递快乐的天使,天真烂漫,毫无拘束。
走在8字形的快乐街上,细心欣赏一幢幢别致的小屋。26间微型小屋悬挂在橘红色的街道两旁,每间小屋都是一个小展馆,只有窗,没有门。参观者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只能透过打开的窗户,领略其中的风情。
荷兰馆用其独特的空间排布,展现人类与生活环境相融合的创新技术,表现荷兰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城市生活更加健康环保,体现出荷兰城市在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城市规划上的创意与技术。
打开一扇窗,就是展示一件作品
事实上,荷兰馆是一个开放式的展馆。它没有前门和后门,参观者通过一扇扇窗户,感受每个房间内传达出各不相同的快乐理念。在荷兰馆,展馆本身就是一件展示作品。荷兰馆设计师约翰·考美林用这种大胆创新的展示形式,带给参观者不同寻常的观感与体验。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王雪青也颇有兴致地谈起了他对荷兰馆的印象。
“2005年爱知世博会时,荷兰馆在我心目中是排名第一的场馆。那时,他们没有展示一件‘实物’,而是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中,以特殊的影像手段展示了他们对‘大地的睿智’主题的理解与演绎,给人以意外、新颖、大气、壮观、智慧的印象。今次的荷兰馆却反其道而行,完全以展示‘实物’来陈述他们的城市、生活理念。他们的展示形式与众不同,在众场馆中有其独特的亮点。”
“快乐街”的含义就是一座理想城市。在这个区域内,城市生活的各个部分和谐共存。26座小屋分别代表着生活区、工作区、工业区等城市生活的各个部分,有“电影院”、“商店”、“工厂”、“民居”,体现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规划。
参观者从“快乐街”底层出发,沿着400米长的街道缓慢上升,沿途经过26个小屋组成的展区。每幢小屋都采用不同类型的装饰,以满足观众的不同兴趣和品位。眼睛会动的大熊玩偶与参观者互相“交流”,好像也成为了传递快乐的大使。
展馆绿色的室内设计,给人恬静舒适的感受。整个环境的由再生材料制成,美观之余还很环保。一个外型设计酷似加油站的设计品其实是一个喝水机,在博得观者一笑的同时,还展示了荷兰在净水处理方面的技术和创意。
当然,在这些独特的房子里,荷兰浓烈的艺术气息也随着展示品扑面而来。印象派画家梵高的故乡就是荷兰,他的代表作《梵高自画像》、《向日葵》、《吃马铃薯的人》等让参观者一饱眼福。荷兰的经典卡通人物米菲兔子的卡通造型更是让人备感亲切,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和年轻人的目光。另外,参观者还能欣赏到荷兰的家居用品设计、钻石屋的珠宝设计等等。每个展馆的展品都充分体现了荷兰在空间、能源、水利方面的创新成果,以及艺术文化内涵和可持久性发展的理念。
观展流程,让空间与展示品融为一体
相比其他场馆炫目的多媒体展示,抑或个性丰富的艺术品展示,荷兰馆的展示设计更为巧妙和独特。展示设计其实是一种“配合演出”的设计。设计师精心布置的场景、演员、剧本是否能够真正带领观众进入整场演出的氛围中去,就显得尤其重要。
荷兰馆设计师约翰·考美林精心设计的观展流程,让整个展示空间和展示品融为一体,并带领观众感受生活的快乐与追求。从“快乐街”的旋转通道下来,设计师十分用心地勾勒出一幅大草原与羊群相互依存的自然风光。参观者可以在草地上放松休息,一边享受荷兰的特色美食,一边回味“快乐街”上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
在这样一个“羊群与草地”的组合空间里,人们随意地玩耍、休息,时间也仿佛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阿姆斯特丹,田园生活是最日常的生活景象。人们用最轻松的方式,与大自然共融。也许,设计师就是用这种方式,带领人们体验荷兰人的惬意生活,让快乐感染到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
“观者自上而下被旋转人行道引导着进入参观,使人在其中,好像置身于游艺场的感觉,应该说,这种设计方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轻松的观看环境与方式。”王雪青向记者描述起这段通往理想之城的快乐之旅时,不禁手舞足蹈起来。看来,“快乐街”确实能够带给人快乐,参观者在不经意间打开了设计师精心包裹的“礼物”,感受到了各类展示品带来的惊喜,同时也体验着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
因此,一件卓越的展示设计作品,它所设计的展示装置本身是否精彩,其实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展示装置完成之后,被展示的物件或概念是否因此得到“重生”,并赋予新的内涵。设计师的创新精神让参观者体验到了典型的荷兰风格——在有序、高效、实用的同时,仍不失个性和奇思妙想。漫步在荷兰的“快乐街”上,怀揣着梦想,通往理想城市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