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萃
青年艺术家的贫瘠
文/苏坚(广州)
身为院校教师,我无时无刻不面对着一届届青年,某种程度上,青年艺术家多少都面临着“贫瘠”问题,“何以为继”是青年艺术家的问题,应也是社会问题。
艺术家的“贫瘠”可简单视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贫困,一日三餐,要真金白银,人长期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要有劳动收入,二要有社会保障——医保、低保、失业保等等。立志“搞艺术”的艺术家,劳动收入的主项当然是生产艺术产品换钱,但按照当下的艺术市场性质、取向和艺术家自身的创造素质,估计很多艺术家的这种收入来源并不乐观。而社会保障这边,外来无籍,此得为零,所以,艺术区、村庄偶有穷得无助、病得难保的事情发生,最后要呼吁社会救助。于是,常听到传闻说,有的青年艺术家的奋斗要靠“家保”——这其实就是倍受吐槽的“啃族”活法了。另一种是参与贫乏,人活世上,不只为一日三餐,艺术家更会如此,没有公共生活、政治生活参与热情或者有热情却无机会的艺术家,要证明自己优秀,是令人怀疑的。因为无户缺籍,艺术家即使长期在该地生活有年,总像只有“民工”、“盲流”身份,失去很多“主权”,大者如对本地公共事务参政议政,小者如自身利益受侵申诉,你都不是“主人”。如果艺术家再不常有受邀参加艺术展览的机会,自己也不很能“自组织”折腾找乐,他真的就是“穷得一无所有”了!
选自2016年2月10日《东方早报》